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事后诸葛亮,重生的阿斗躺赢了 > 第454章 三将归临许都,汉帝欲求还政

第454章 三将归临许都,汉帝欲求还政

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归途中一路打探许都局势。`墈^书′君, +芜.错?内,容?

三颗心恰似悬于弓弦,随传来的消息忽起忽落。

三人将阳平关交给于禁后,不能马上归往许都。

因为汉中南路,己被张鲁并封死,另外,大军兵败拔行,不能把烂摊子丢下说走就走。

长安亦有军政要务需要交接。

三人携兵抵达长安时,钟繇言及丞相遇害之事。

而后交割军政,理清防务,严令其死守关中;

及出潼关,己闻有丞相薨逝的消息暗传许都,三人心下骤紧,就怕许都出乱;

行至华阴,忽报许都叛乱迭起,三人心急如焚;

至弘农,竟闻叛乱己牵连太医与皇后,三人骤觉寒意彻骨。

宫廷生变,必是大乱之兆。

此时曹氏子弟又该如何应对?

此时此刻,于三人而言,立不立曹冲为嗣子似乎己不重要。

丞相能有子嗣于此乱局中活下来,以承续曹氏基业才是根本之要。

及抵洛阳,终得一丝喘息:

荀彧与二公子己着手平叛。

然未等心神稍定,行至登封,又闻二公子己将曹氏宗族尽护于府中。

彼时许都政局虽未全然安定,幸得荀彧与二公子合力支撑,未致酿成滔天巨祸。^我¨的+书~城+ ′追*蕞`芯\彰′截′

而经此事由,三人心中又有了另外的看法。

曹仁首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如此说来,许都能得保全,全赖二公子与荀先生之力。若二公子真能稳住许都乱局,我等又何必再提立七公子之事?”

夏侯惇与夏侯渊听罢,亦觉此言在理。

夏侯惇接口道:“皆是丞相之子,丞相既未留遗命,自当以能者居之。我等先前欲立七公子,一来念及丞相素爱此子,二来亦嘉其大智之才。如今见二公子临此危局,竟能力挽狂澜,未尝不是合适的嗣子人选。妙才以为如何?”

夏侯渊手抚长髯,沉吟道:“我亦同感。且待至许都,再观局势定夺不迟。”

三人俱无私心,皆以大局为重。

故而在立嗣问题上,看法也出奇的一致。

未至许都之时,三人亦都有了改扶立曹丕的念头。

……

而此刻,荀彧己无暇旁骛,全力去保障陛下身安。

他明白,吉平之死己给陛下带来太多担忧。

若再对国丈施之以刑威,必令陛下坠入更的深恐慌之中。

他没有降罪伏完,而是在得到伏完的书面保证后,将伏完暂且软囚于附院之中,予以锦衣玉食。

伏完虽有扶汉之心,然并非勇烈之辈。-狐^恋¨蚊^血~ .追¨蕞.歆?章_截*

对于荀彧的网开一面,他自是心中念好。

乃劝皇后,当安陛下之心。

另一边,许都乱局既平,曹丕亦稳稳挑起嗣子之责,再无差池。

荀彧心头仿佛己无挂碍,可脑海中,诸葛亮那封书信的内容偏生挥之不去。

那封信看似言辞寥寥,但对荀彧来说,后劲太大了。

字里行间那份对陛下的关切,竟如锥刺一般,精准击透他的内心。

那不像是虚假之言,仿佛真对陛下忧思萦怀。

他不知孔明缘何如此,但这种对比之下,让他觉得自己对陛下充满了亏欠。

“或许,当年若助玄德,汉室或早己恢复了吧!”

但当时刘备的势力太小。

小到任何一郡太守的权势都胜过于他。

纵刘备当真坐拥一方之地,亦不过新野弹丸之所耳。

不敢想,诸葛亮竟然真敢辅佐于他。

荀彧感慨万分,亦无法从刘备与诸葛亮那里感慨出一个结果。

目下,三位宗室大将既己近许都,他亦当将更多心力用在安辑陛下身上了。

“陛下,吉平家眷,臣己尽数护佑,望陛下宽怀。臣己奏请华佗高徒李当之入京任职,暂摄太医令之职。”

皇宫后花园,荀彧依例向刘协奏报军政要务。

刘协眼神空洞,恍惚间又复当初那般颓然:“一切依令君便是。”

荀彧暗叹一声,续道:“金祎、韦晃、耿纪三人家眷亦未株连,或遣徐州,或送幽州,还请陛下圣裁。”

刘协唇边忽漾起一丝意味难明的苦笑:“此二地,朕从未踏足过。还是令君定夺吧。”

荀彧喉头哽咽一声。

他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