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商之家的崛起
清乾隆年间,苏州城东有一片开阔的水域,名唤"金鸡湖"。/鑫_纨. ¨ ¢神!颤. ^吾·错·内!容/湖畔有一座青砖灰瓦的大宅院,门楣上高悬着"济世堂"三个鎏金大字,这便是苏州赫赫有名的盐商张家。
张家主人张广泰,原是徽州歙县一介贫寒书生。雍正年间,其父张元礼在杭州一带经营茶叶生意,因一场大火,家业尽毁。时年二十岁的张广泰被迫离乡谋生,辗转来到苏州。初到苏州,他寄身于一家盐行做伙计,因其聪慧过人,很快便熟悉了盐业经营的门道。
一日,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倒在盐行门前,张广泰见他可怜,便将仅有的铜板买了食物施舍于他。老者感激涕零,临走前对他说:"小友,你心地善良,他日必有厚报。记住,盐虽为平常之物,却关系民生,切记不可贪得无厌。"
老者离去后,无人知晓其去向。张广泰只当是偶然相遇,也未将此事放在心上。不料数月后,这位老者竟摇身一变成为朝廷派来整顿两淮盐务的钦差大臣。原来,此人乃当朝大学士朱轼的亲信,奉命微服私访,查办盐务积弊。
朱大人见张广泰为人正直,精通盐务,便推荐他入朝为官。\艘-飕·晓^税+枉+ ?更_薪.蕞,快-张广泰却婉言谢绝,道:"草民不求功名,只愿以商道济世。"朱大人见他志向坚定,便赠他一本盐政密册,并指点他如何经营盐业。张广泰如获至宝,回家后潜心研读,对盐业经营有了更深的见解。
不久后,张广泰在苏州开设了自己的盐行"济世堂",以"公平交易,童叟无欺"为经营理念,生意日渐兴隆。他不仅注重商业利益,更关心民生疾苦,常常在灾年开仓放粮,资助贫困学子,修缮桥梁道路,苏州百姓无不称赞。
然而,张广泰的发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盐行日益壮大,引起了当地其他盐商的嫉妒。一次,几大盐商联手打压张广泰,散布谣言说他囤积居奇,哄抬盐价。更有甚者,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纵火烧了张家的仓库。
张广泰并未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经营理念。他亲自前往产地,与盐民直接签订收购合同,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盐价。此举不仅赢得了盐民的支持,也让普通百姓得到了实惠。渐渐地,"济世堂"的名声越来越大,成为苏州城最受欢迎的盐行。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张广泰开始购置田产房产,在苏州城东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大宅院。!E¨Z-晓?说`旺\ -免¨沸_越·独^院内种植了各种奇花异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株紫藤。这株紫藤据说是张广泰亲手所栽,枝蔓虬结,花开时节如瀑布般垂落,香气四溢,成为院中一景。
张广泰四十岁时,已积累下万贯家财,成为苏州城首屈一指的富商。他膝下有一子一女,儿子张明远,女儿张玉蓉。张明远天资聪颖,却生性懒散,不喜经商;张玉蓉则心灵手巧,尤其擅长刺绣,是苏州有名的才女。
张广泰虽富甲一方,却始终不忘本。他常常教导子女:"吾家虽以经商致富,然不可忘记'济世'初心。钱财乃身外之物,切不可贪得无厌。"
就在张家如日中天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这个家族的平静。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张广泰突然暴病身亡。临终前,他将儿子张明远叫到床前,神色凝重地说:"儿啊,为父有一事相托。我死之后,你必须将我藏在书房暗格中的一封书信取出,按信中所言行事。切记,切记!"
张明远含泪答应,张广泰这才安心闭眼。然而,张明远并未将父亲的遗言当真,他认为父亲只是病中神志不清。直到一个月后,他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那封尘封已久的书信。
书信中,张广泰详细讲述了张家发家的一段隐秘往事。原来,张广泰之所以能在盐业上迅速崛起,全靠一位名叫朱轼的恩人相助。朱轼不仅提供商业机密,还引荐他认识了许多权贵。然而,张广泰发迹后,却听信了管家谗言,认为朱轼之所以帮助自己,不过是为了谋取私利,便不再与朱轼往来。
更令人震惊的是,张广泰在信中承认,朱轼曾与他约定,每年向一个名为"盐枭会"的组织缴纳一定数额的银两,作为保护费。朱轼临终前曾叮嘱张广泰,若他去世,必须继续履行这一承诺,否则张家必将遭受灭顶之灾。
张明远看完信后,惊骇不已。他从未听父亲提起过这段往事,更不知道有"盐枭会"的存在。他本想将此事告知母亲,却又担心母亲承受不住打击。思来想去,他决定先调查清楚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