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55章 红色的广袤大地

第55章 红色的广袤大地

西伯利亚、西北),互相之间距离遥远,难以协同作战,补给困难,处于外线作战的不利地位。

“外援”靠不住: 协约国的干涉虽然给白军提供了一些援助,但各怀鬼胎,投入有限,而且常常因为害怕“赤色蔓延”而犹豫不决。随着一战结束和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这些外国干涉军很快就撤走了。白军一旦失去外援,立刻就难以为继。而且,依靠外国干涉,也让白军在宣传上落了下风,被布尔什维克指责为“卖国贼”。

到了1920年底,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这三大股白军主力基本都被红军消灭了。只剩下彼得·弗兰格尔将军率领的邓尼金残部,还在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负隅顽抗。1920年11月,红军在伏龙芝的指挥下攻入克里米亚,弗兰格尔残部在英法军舰的帮助下,有十几万人逃亡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白军有组织的武装抵抗基本宣告结束。

但苏维埃政权的麻烦还没完。

刚刚独立的波兰,在毕苏斯基的领导下,趁着俄国内战,试图向东扩张,恢复历史上的“大波兰”。1920年春,波军一度占领了乌克兰首都基辅。被激怒的红军发动反攻,由图哈切夫斯基等人指挥,一路向西猛冲,兵锋直指华沙!眼看革命就要“输出”到中欧了!结果,在华沙城下,波兰军队在法国军事顾问(包括后来的戴高乐)的帮助下,上演了“维斯瓦河奇迹”,奇迹般地击溃了红军主力。最终,双方于1921年签订《里加和约》,划定了对苏俄(特别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相当不利的边界,史称“苏波战争”。这次失败,也让列宁等人意识到“世界革命”的道路并不平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经济崩溃和民不聊生,也引发了国内的不满。农民暴动(如坦波夫省的“安东诺夫叛乱”)此起彼伏。最让布尔什维克震惊的是1921年3月的喀琅施塔得水兵兵变! 这些曾经是“十月革命最坚定战士”的水兵们,提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要求政治自由和结束战时共产主义。列宁和托洛茨基将此视为对政权的直接挑战,派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红军,残酷地镇压了这次兵变。喀琅施塔得的炮声,也宣告了苏维埃政权内部任何形式的“民主反对派”的终结,布尔什维克的一党专政地位彻底巩固。

到1922年末,除了芬兰、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等少数西部领土最终独立外,布尔什维克党已经成功地重新控制了前沙俄帝国的大部分疆域。红旗,插遍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的广袤土地。

内战,以苏维埃政权的胜利而告终。 他们击败了国内外形形色色的敌人,保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

但是,这场胜利的代价,是极其惨痛的!

据估计,整个俄国内战期间(包括战争、饥荒、疾病和双方的“红色恐怖”与“白色恐怖”),死亡人数高达数百万甚至上千万! 具体数字难以精确统计,但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内战之一。整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和社会基础都遭到了严重破坏。

长期的战争和破坏,加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生产力的摧残,使得俄国的经济濒临彻底崩溃。工业产值跌落到战前水平的零头,农业生产锐减,铁路运输瘫痪,城市饥荒蔓延(特别是1921-1922年的大饥荒,饿殍遍野)。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连列宁这样坚定的革命者也意识到,必须改弦更张了。为了恢复濒临崩溃的经济,也为了缓和与农民(特别是经历了强制征粮后普遍不满的农民)的紧张关系,巩固政权,列宁在1921年果断地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大工业、银行、外贸等)的前提下,有限度地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允许农民在缴纳固定的粮食税后,自由支配余粮拿到市场上去卖;允许私人(包括外国资本)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恢复国内自由贸易……这在当时被很多人(包括一些布尔什维克党内人士)认为是向资本主义“退却”,但列宁坚持认为,这是在走向社会主义之前,必须经历的一个“迂回”阶段,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之举。

历史证明,新经济政策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解了城乡矛盾,使得苏俄经济开始逐步复苏。

内战的硝烟渐渐散去,新经济政策开始让国家慢慢恢复元气。布尔什维克党,这个曾经的地下革命组织,如今已经牢牢地掌控了这个庞大国家的政权,并且经受住了血与火的严酷考验。

现在,摆在列宁和他的同志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将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