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60章 钢铁炼狱

第60章 钢铁炼狱

、疾病和残酷的奴役下,默默地死去,他们的白骨,也成为了苏联工业化丰碑下那些看不见的奠基石。

尽管代价如此沉重,甚至可以说是血腥,但不可否认的是,苏联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确实奇迹般地完成了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到世界级工业强国的转变,为日后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打下了最初的、也是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就在城市里的工厂烟囱冒出滚滚浓烟,高炉里喷射出熊熊铁水的同时,苏联广阔的农村,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天翻地覆、也同样充满了血与泪的剧烈变革——那就是全面的、强制性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斯大林坚信,分散的、个体的小农经济,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巨大障碍。这种小生产方式,不仅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对粮食和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会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因素,滋生所谓的“富农阶级”,对苏维埃政权构成潜在的威胁。在他看来,要想彻底巩固社会主义在农村的阵地,要想把农民牢牢地掌握在国家手中,就必须把这些分散的、像一盘散沙一样的私人农庄,统统改造成由国家统一计划、统一管理、统一分配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

于是,从1929年开始,一场以“消灭富农阶级”、“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为目标的、暴风骤雨般的运动,席卷了苏联的整个农村。

所谓的“集体化”,说白了,就是要把农民世世代代赖以为生的土地、辛辛苦苦积攒的耕牛、马匹、农具甚至家禽家畜,统统“自愿地”交出来,归集体所有。农民们则从独立的土地所有者,变成了在集体农庄里按“劳动日”记工分、由国家统一管理和分配产品的“农业工人”。

而那些在内战后通过新经济政策稍微积累了一点财富、生活相对富裕一些的农民,也就是所谓的“富农”,则被视为阻碍集体化的“阶级敌人”,遭到了残酷无情的打击。 “消灭富农阶级”的口号响彻云霄。成千上万的“富农”家庭,被剥夺了所有的财产,甚至连栖身的房屋都被没收,然后被强行迁徙到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等边远地区的荒凉地带,任其自生自灭。据估计,至少有数百万“富农”及其家属,在这场运动中被迫背井离乡,其中不少人死在了迁徙途中或者艰苦的流放地。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剥夺一切的剧烈变革,广大农民(不仅仅是富农,也包括中农甚至部分贫农)的反应,自然是充满了恐惧、抵触和绝望。一些地区爆发了农民骚乱和反抗,但很快就被国家派出的军队和秘密警察以血腥的手段镇压下去。更多的农民消极的抵抗方式——在被迫加入集体农庄之前,他们宁可把自己的耕牛、马匹、猪羊统统宰杀掉,也不愿让它们归集体所有。

这种大规模的牲畜屠杀,对苏联的农业生产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据统计,在集体化运动的高潮期,苏联的牛、马、猪、羊等主要牲畜的数量,都下降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以上!耕畜没了,地怎么种?再加上农民们普遍缺乏生产积极性(反正干多干少都一样,打下的粮食大部分也得交给国家),农业生产管理混乱,播种和收割工作陷入一片混乱。

其直接后果,就是在1931年至1933年期间,苏联爆发了一场极其严重的、波及全国多个地区的粮食危机和恐怖大饥荒!

这场大饥荒,虽然官方一开始极力否认其存在,并将其归咎于“自然灾害”和“富农破坏”,但其惨烈程度和波及范围,都足以载入人类灾难史册。据后世历史学家(包括俄罗斯和西方学者)根据各种档案和人口数据进行的估算,在这场大饥荒中,全国范围内活活饿死的人数,大约在600万到1000万人之间!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

其中,作为苏联传统“粮仓”的乌克兰地区,灾情尤为惨重,饿死的人数可能高达数百万! 这场在乌克兰被称为“holodomor”(乌克兰语意为“饥饿灭绝”)的大饥荒,给乌克兰民族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惨痛记忆,也成为了日后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民族矛盾和历史恩怨的一个重要根源。时至今日,乌克兰仍然坚持认为,这场大饥荒是斯大林政府针对乌克兰民族蓄意制造的“种族灭绝”,虽然俄罗斯方面对此予以否认。这种历史仇恨的种子,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两国的关系。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饥荒,斯大林政府最初的反应却是极其冷酷和麻木的。他们不仅封锁消息,否认饥荒的存在,甚至还继续从饥饿的农村地区,以极高的比例强行征调粮食,以确保对城市工业中心和出口换汇的供应!在他们看来,工业化的宏伟目标高于一切,农民的生命和苦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