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62章 白色风暴

第62章 白色风暴

那样直接动武(毕竟这仨小国加起来的军事实力,还不够红军塞牙缝的),而是玩起了更“文明”、也更阴险的“和平演变”的把戏。

第一步:签“互助条约”,请君入瓮。 1939年秋天,就在波兰被瓜分之后,苏联分别向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发出了“友好邀请”,要求它们与苏联签订所谓的“互助条约”。条约的核心内容是:允许苏联在这三个国家境内建立军事基地,驻扎红军部队。面对苏联红军黑洞洞的炮口和陈兵边境的强大压力,这三个小国根本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捏着鼻子,含着眼泪,在条约上签了字。 苏联的军队,就这样“合法地”开进了波罗的海三国。

第二步:制造“危机”,扶植傀儡。 到了1940年夏天(那时候法国已经快不行了,希特勒的注意力都在西线),斯大林觉得时机成熟了。他开始指责波罗的海三国政府“违反互助条约”、“进行反苏活动”、“组织反苏军事同盟”。紧接着,苏联向这三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它们改组政府,允许更多的苏军进入。

在苏联的武力威胁和政治压力下,波罗的海三国的合法政府被迫垮台。取而代之的,是在苏联“指导”下成立的、由当地亲苏分子组成的“人民政府”。

第三步:“人民的选择”,并入苏联。 这些新上台的“人民政府”,一上台就干了三件事:宣布本国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举行“议会选举”(当然,候选人基本都是共产党或其外围组织推举的,选举过程也毫无公正可言);最后,新当选的“苏维埃议会”一致通过决议,请求“自愿加入”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大家庭!

1940年8月初,苏联最高苏维埃“欣然接纳”了这三个“兄弟共和国”的“请求”,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就这样“和平地”、“自愿地”并入了苏联版图,变成了苏联的三个加盟共和国。 这场“和平演变”的戏码,演得真是滴水不漏,既达到了吞并的目的,又在表面上维持了“自愿加入”的假象。可怜这三个刚刚独立了二十多年的小国,就这样再次失去了主权,重新回到了“老大哥”的怀抱,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苏联统治时期。

搞定了波罗的海三国,斯大林的目光,又投向了北边那个倔强的邻居——芬兰。

芬兰这个国家,跟俄国的历史渊源也是剪不断理还乱。它曾经是沙俄帝国的一个大公国,一战后才获得独立。芬兰人对俄国(无论是沙俄还是苏俄)都充满了警惕和不信任。

斯大林为啥非要跟芬兰过不去呢?主要还是出于战略安全的考虑。 苏联的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也就是圣彼得堡),离芬兰边境实在是太近了,直线距离也就三十多公里!这意味着,一旦有敌对势力(比如德国)利用芬兰作为跳板,列宁格勒这个重要的工业和政治中心,随时都可能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之下。这让斯大林如鲠在喉,寝食难安。-1¢6·k-a-n.s!h·u_.¨c¢o!m_

于是,在1939年秋天(瓜分波兰、逼迫波罗的海三国签订互助条约之后),苏联向芬兰提出了一系列领土和安全要求,主要包括:

割让卡累利阿地峡的一部分领土给苏联,将苏芬边界向西北方向后推几十公里,以扩大列宁格勒的防御纵深。

将芬兰湾内的一些岛屿(如苏尔萨里岛)割让或租借给苏联,以加强苏联在波罗的海的军事存在。

将芬兰北部的雷巴契半岛的一部分割让给苏联。

允许苏联在芬兰西南部的汉科半岛建立海军基地,租期30年。

作为“补偿”,苏联也提出,可以将苏联境内东卡累利阿地区的一部分(面积比芬兰要割让的土地大不少,但大多是些鸟不拉屎的地盘)划给芬兰。

这些要求,在苏联看来,可能是“合理的”、“必要的”,是为了保障自身安全的“防御性”措施。但对芬兰来说,这简直是赤裸裸的领土勒索和主权侵犯!特别是卡累利阿地峡,那里不仅有芬兰经营多年的坚固防线(曼纳海姆防线),也是芬兰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区。汉科半岛更是扼守芬兰湾入口的战略要地。芬兰人觉得,一旦答应了这些条件,就等于把国家的脖子送到了苏联人手里,以后就得任人宰割了。

芬兰政府虽然也知道自己跟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实力悬殊,但他们骨子里那股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劲儿上来了!在外交元老巴锡基维和后来的战时领袖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元帅等人的主导下,芬兰政府虽然也进行了多轮谈判,表示愿意在某些次要问题上做出让步,但在核心的领土和主权问题上,寸步不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