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们说到,美国在一战后“吃了瘪”导致国内“孤立主义”到达最高峰,想着以后关起门来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但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x~q?u·k?a_n.s.h¢u*w-u/.-c?o′m!就在美国人一心一意地想“独善其身”,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大灾难,却像一头从地狱里冲出来的怪兽,先把自己家给搅了个天翻地覆,也间接地为后来不得不卷入世界大战,埋下了深深的伏笔。这场灾难,就是让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闻之色变的——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
这一回,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场差点把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给“送走”的大萧条,到底是怎么来的?它又是如何把一位倒霉催的总统(胡佛)给活活“坑”下台,并最终成就了另一位将带领美国走出危机、深刻改变美国历史乃至世界格局的人物——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整个1920年代,对美国来说,那可真是一个金光闪闪、纸醉金迷的“黄金时代”,也被后人戏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
与欧洲那些被战火蹂躏的国家不同,虽然“孤立主义”盛行,但这不影响那时候的美国老百姓的生活,那时候的美国歌舞升平,一片繁荣景象。工业生产像是打了鸡血一样突飞猛进,新技术(比如汽车、收音机、电影、电冰箱、洗衣机这些时髦玩意儿)层出不穷,像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特别是汽车工业,在亨利·福特那套革命性的流水线生产方式的推动下,汽车这种曾经只有富人老爷才能享受的奢侈品,开始变得越来越便宜,逐渐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一时间,美国的公路上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消费主义的浪潮席卷了整个美国社会。人们似乎有用不完的钱,也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乐观。买最新款的汽车,听最时髦的爵士乐,看最火爆的好莱坞电影,跳最奔放的查尔斯顿舞,喝偷偷摸摸从加拿大或者加勒比海走私来的私酒(那时候美国还在搞禁酒令呢,但越禁越来劲)……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老子天下第一,明天会更好”的盲目自信和投机情绪。
这种乐观情绪,最集中、也最疯狂地体现在纽约华尔街的股票市场上。那几年的美国股市,简直就是个巨大的、而且是只涨不跌(至少在大部分人看来是这样)的超级大赌场!从腰缠万贯的金融大鳄、企业巨头,到办公室里的小文员、工厂里的技术员,甚至连街头擦皮鞋的小弟、端盘子的女招待,都加入了这场全民炒股的狂欢盛宴!
当时得很多人根本不懂什么叫股票,什么叫市盈率,什么叫公司基本面,他们只知道,只要把钱(哪怕是借来的钱)扔进股市,闭着眼睛随便买几只热门股,就能像滚雪球一样,在短时间内赚得盆满钵满!“今天投入一千块,明天就能变两千!”这种一夜暴富的神话,在当时的华尔街,几乎天天都在上演。
为了能买更多的股票,赚更多的钱,很多人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搞起了所谓的“保证金交易”。啥叫“保证金交易”?说白了,就是借钱炒股。你只要付一小部分押金(比如股票价值的10%或20%),就能从股票经纪人那里借到其余的钱来购买股票。这玩意儿,在牛市的时候,确实能让你用小钱撬动大收益,赚得不亦乐乎。可一旦股市风向不对,开始下跌,那可就惨了!因为你不仅要赔掉自己的本金,还得偿还经纪人的贷款和利息,弄不好就得倾家荡产,血本无归!这简直就是在金融的钢丝绳上跳舞,刺激是刺激,但也随时可能掉进万丈深渊。
就这样,在非理性的投机狂热和信贷过度扩张的推动下,美国的股价被炒得越来越高,像个被吹得鼓鼓囊囊的气球,完全脱离了上市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和真实价值。一个巨大的、五彩斑斓的金融泡沫,就这样在“咆哮的二十年代”那喧嚣的背景音乐中,越吹越大,也越来越接近破裂的边缘。
常言道:爬得越高,摔得越惨。这个巨大的泡沫,终于在1929年的10月,以一种极其惨烈、也极其突然的方式,破灭了!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这一天,后来被永远地载入了世界金融史册,史称“黑色星期四”。
纽约证券交易所像往常一样开盘。但与往日不同的是,一种莫名的恐慌情绪,开始像瘟疫一样在交易大厅里迅速蔓延。股价开始出现大幅下跌,抛售的指令像雪片般飞来。一些大的银行家们(比如摩根财团的头面人物)为了稳定市场,紧急凑了一大笔钱,联手入市,大量买入蓝筹股,试图力挽狂澜。他们的努力,在当天下午暂时稳住了暴跌的势头,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小幅反弹。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