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积蓄了力量。
就在罗斯福总统焦头烂额地在国内推行“新政”,跟经济危机和国内的保守势力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的时候,世界其他地方的局势,却变得越来越糟糕,越来越危险。
东边的日本,早在1931年就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把咱们中国的东三省给占了,还搞了个伪满洲国,并且不断地向华北地区渗透扩张,那副独霸亚洲的狰狞面目,已经是路人皆知了。
欧洲那边呢?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在1935年悍然入侵了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明目张胆地搞起了法西斯殖民扩张,还天天在阳台上撅着下巴,模仿恺撒大帝,幻想着恢复“罗马帝国”的荣光。而德国的希特勒,更是个不折不扣的“战争狂人”,他一上台就撕毁了《凡尔赛和约》,重整军备,进军莱茵兰,吞并奥地利,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就像一头饿疯了的狼,一步步地将整个欧洲拖向了战争的深渊。
面对这日益猖獗的法西斯侵略和不断恶化的国际局势,刚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里爬出来没多久、还心有余悸的美国人民,普遍的反应是什么呢?还是那套老调调:“关我屁事!这是他们欧洲人、亚洲人自己的麻烦!咱们美国可千万别再上当受骗,被拖下水了!咱们还是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过咱们的太平日子吧!” 孤立主义的情绪,依然像一层厚厚的乌云,笼罩在美国的上空。
罗斯福总统本人呢?他虽然骨子里可能更倾向于国际合作和集体安全(他毕竟是威尔逊总统的追随者,也曾在海军部任职,对国际事务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但在他上任的初期,也不得不首先考虑国内的经济复苏问题,也不敢轻易去挑战国内那股子强大的孤立主义民意。毕竟,老百姓的肚子还没填饱呢,你跟他聊什么“世界和平”、“国际责任”,那不是对牛弹琴吗?
所以啊,在1930年代中期,面对日本侵华、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内战等一系列国际危机,美国政府最初采取的,基本都是一种“隔岸观火”、“不干涉”甚至可以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虽然罗斯福总统可能也私下里对法西斯的暴行感到愤慨和担忧,但在公开场合,他还是不得不严格遵守国会通过的那些“中立法案”,不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也不提供贷款,尽量避免卷入任何可能将美国拖入战争的冲突之中。
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进一步恶化,特别是纳粹德国在欧洲那种咄咄逼人、势不可挡的扩张势头,让罗斯福总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孤立,并不等于安全!” 在这个日益相互联系、地球都快变成“村”的时代里,美国不可能在全球普遍失序、战火纷飞的环境中,真正做到“独善其身”,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太平日子。如果任由法西斯侵略势力肆意扩张,最终征服整个欧洲和亚洲,那么,美国迟早也会面临着被孤立、被包围、甚至被直接攻击的危险!到时候,可就真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
于是,罗斯福总统开始逐步地、也是非常小心翼翼地,尝试着转变美国的外交政策,试图引导美国民众和国会,重新认识到维护国际秩序和集体安全的重要性。他开始逐步形成一种“积极和平”的外交理念,也就是说,和平不是靠躲避和退让就能得到的,而是需要积极地去争取,去维护,甚至不惜使用实力作为后盾,去对抗那些破坏和平的侵略者。
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总统在芝加哥发表了一次极其重要的外交政策演说,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防疫隔离演说”。在这篇演说中,他虽然没有直接点名批评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三个“坏小子”,但他却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这些侵略成性的国家比作是正在传播“流行病”的“病源”,并暗示国际社会应该像对待传染病一样,对这些“侵略病源”进行“防疫隔离”,以防止“战祸的瘟疫”进一步蔓延,危害到其他健康国家的安全。^求′书?帮· .无¨错?内·容,
罗斯福总统是这么说的(大意是):“当一种身体上的流行病开始蔓延的时候,为了保护社会群体的健康,防止疫情扩散,我们的社会是赞成并且实行对病人的隔离的……战争同样是会传染的。它可以席卷那些远离最初战场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决心置身于战争之外,然而我们并不能保证我们不受到战争的灾难性影响,以及战争对文明所造成的严重破坏……”
这篇“防疫隔离演说”,可以说是罗斯福总统第一次比较公开地、系统地表达了他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局势的深切担忧,以及他对那种消极的孤立主义政策局限性的深刻反思。它也像一声试探性的号角,隐约透露出,美国可能不会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