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对澳大利亚本土发动的登陆作战,提供重要的跳板。这对于正在苦苦支撑西南太平洋战局的盟军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可能是致命一击!
所以,山本五十六和军令部的那帮大佬们很快达成了共识: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拔掉莫尔兹比港这颗钉子!它不仅威胁着日本“南进”战略的南端安全,更有可能成为美国下一步空袭的跳板,绝不能留下这个后患。
为了拿下莫尔兹比港,日本联合舰队进行了新一轮的大规模调动与兵力整合。第四舰队司令井上成美早早就判断出,此战绝非孤军能胜,便主动向山本五十六提出支援请求:“要想夺港,必须有航母撑腰。”山本原本还心存顾虑,毕竟“翔鹤”号和“瑞鹤”号是他为中途岛大战保留的中坚力量,但眼下南线吃紧,他权衡再三,最终还是点头同意(这里面可能也有私交成分)。
于是,第五航空战队——由原忠一少将率领,搭载着“翔鹤”与“瑞鹤”这两艘日本当时最先进、舰载机最精锐的航母,以及护卫的巡洋舰和驱逐舰编队——被编入mo作战舰队,负责为即将发起两栖登陆的陆军部队提供空中掩护与火力支援。虽说挂名听命于井上成美,但指挥结构属“联合行动、分权运作”,为后来的作战协同埋下了隐患。
而在更深一层,山本五十六的算盘早已不仅仅是“掩护登陆”那么简单。他清楚,美军绝不会眼睁睁看着日军拿下莫尔兹比港,他们极有可能派出仅存的几艘航母赶来增援。这,正是山本最渴望的局面!
他要的,正是一场海上的“口袋战”——借进攻之名,引美舰队前来,设伏于珊瑚海广袤水域,以日军航母为矛、为盾,一举将美军航母歼灭于海上,从而为日本扫清整个南太平洋的障碍,彻底稳固“南进战略”所需的海上生命线。
就在日本人还在为他们的“mo作战”计划做着最后的兵力集结和战术推演的时候,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远在珍珠港和华盛顿的美国海军情报部门,那帮戴着厚镜片、昼夜不休地跟数字编码死磕的“书呆子们”,早已经悄悄把他们的底牌给掀了!
原来,在几周前的一场海战之后,美军在爪哇海域附近打捞起一艘日军舰艇的残骸——意外地从中发现了部分jn-25密码本残页和电码换算表!这一发现简直是天降神兵,让美国“魔术”情报小组像拼图一样补上了长期缺失的关键算法。
正是靠着这份来之不易的“纸上战利品”,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掌门人——切斯特·尼米兹海军上将(那位在珍珠港事件后临危受命、接替金梅尔的“逆风翻盘型”帅才),已经提前洞察到了日本海军即将对莫尔兹比港发动大规模进攻的企图,更识破了他们想在珊瑚海设伏、诱歼美航母舰队的险恶用心!
于是,他也秘密地调兵遣将,将当时在西南太平洋地区能够调动的所有航空母舰力量——“列克星敦”号和“约克城”号这两艘大型航空母舰(“萨拉托加”号在年初被日本潜艇鱼雷击伤,正在美国本土维修;“企业”号和“大黄蜂”号则刚刚完成了轰炸东京的“杜立特空袭”任务,正在返回珍珠港的途中,暂时赶不上趟了)——以及为其护航的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了由弗兰克·杰克·弗莱彻海军少将指挥的第17特混舰队,秘密地开赴珊瑚海海域,严阵以待。
这是人类海战史上,第一次双方都将以航空母舰及其搭载的舰载机作为主要的攻击手段,进行远距离的“超视距”海空对决!双方的舰队,可能从头到尾都见不到对方的影子,胜负的决定,将完全取决于哪一方的舰载机能够更早地发现敌人、更准确地命中目标、以及更有效地保护好自己的航空母舰。一场全新的、充满了未知和变数的海战模式,即将在珊瑚海那碧波荡漾的热带水域,拉开它血腥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