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止一次地向柏林的最高统帅部发电报,痛陈北非战场的困难,请求提供更多的坦克、飞机、大炮、油料、弹药……甚至连军服、饮用水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缺!但希特勒这会正准备“巴巴罗萨”行动呢,那有资源给北非啊。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大意是):“露西,我的爱人,这里的太阳太毒了,沙子太烫了,苍蝇太多了……但最让我头疼的,还是那些永远也运不到前线的油桶和炮弹!我们就像一群被困在沙漠里的狼,虽然看到了猎物,却没有力气去追捕……”字里行间,充满了无奈和对后勤不力的抱怨,但也隐约透露出他那不甘心失败、依然渴望建功立业的野心。
“沙漠之狐”与“沙漠老鼠”的对决
就在隆美尔因为补给问题而对着图卜鲁格望洋兴叹的时候,城里的英国守军,也没闲着。他们知道,要想在这片被沙漠和钢铁包围的孤城里活下去,就必须把这里打造成一个真正的“刺猬堡垒”!
图卜鲁格的防御主力,是来自澳大利亚的第九师,这帮“澳洲牛仔”们,个个都是在农场和牧场里长大的硬汉,性格粗犷,作战勇猛,而且特别擅长在艰苦环境下生存。他们虽然也缺乏重型装备,但在指挥官莱斯利·莫尔斯黑德少将的带领下,硬是把图卜鲁格的防御工事给修得是固若金汤。他们挖掘了数道纵横交错的反坦克壕、交通壕,设置了密密麻麻的雷区和铁丝网,还把缴获的意大利大炮和坦克残骸都利用起来,构筑了无数巧妙的火力点和地堡。城里的英国皇家工程师们,也想尽一切办法,修复和维护着那套老旧但至关重要的海水淡化设备,确保守军至少有水喝。
除了澳大利亚第九师,图卜鲁格守军中还有一些英国本土的坦克部队(主要是些在之前战斗中被打残的装甲旅的残部)、炮兵部队、波兰独立喀尔巴阡旅的士兵(这帮波兰兄弟也是狠角色,跟德国人有血海深仇),以及一些印度和捷克等国的零散部队。这支多国部队,虽然成分复杂,装备也参差不齐,但在共同的敌人面前,却爆发出惊人的团结和战斗力。他们给自己起了个响亮的绰号——“图卜鲁格的老鼠”,意思是说,我们就像生活在这片沙漠废墟里的老鼠一样,虽然不起眼,但生命力顽强,而且时不时地还会钻出来咬你一口!
双方的战术,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隆美尔的“机动闪击”失灵:隆美尔最擅长的,是在开阔地带用坦克集群进行快速穿插和迂回包抄。可到了图卜鲁格这儿,面对着英军那密如蛛网的防御工事和雷区,他那套“闪电战”的打法,一下子就没了用武之地,坦克冲不进去,飞机炸不垮,只能硬着头皮打阵地攻坚战,这可不是他的强项。
英军的“刺猬缩壳”战术奏效:莫尔斯黑德将军的战术也很明确,那就是“坚守核心,主动出击”。主力部队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死死守住图卜鲁格港口和周边的核心阵地,绝不轻易与德军进行大规模的野战。′s′y?w?b+o~o!k..,c,o*m_同时,他们还组织了许多精干的小分队,利用夜暗和沙尘暴的掩护,像真正的“沙漠老鼠”一样,频繁地钻出防线,对德军那些分散的警戒哨所、炮兵阵地和补给车队,进行袭扰和破坏,搞得隆美尔的部队是日夜不得安宁,疲于奔命。
这种打法,让一向追求速战速决、以攻为守的隆美尔,感到非常憋屈和沮丧。他就像一头饿狼,明明看到了笼子里的肥肉,却怎么也咬不着,只能在笼子外面急得团团转。
他在1941年4月底尝试对图卜鲁格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攻势,结果在英军顽强的抵抗和密集的雷区面前,撞得是头破血流,损失了不少坦克和人员,最终无功而返。这次失败,让隆美尔的情绪也从最初的自信和狂热,逐渐转向了焦躁和失落。他在给妻子的信中,不再像以前那样吹嘘自己的“赫赫战功”,而是更多地抱怨起北非的恶劣环境、意大利盟友的不给力以及柏林对他的“不理解”和“支援不力”。但他骨子里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和对胜利的渴望,却依然没有熄灭。他知道,图卜鲁格这块硬骨头,迟早得啃下来!
丘吉尔的赌博:“十字军行动”登场前夜
就在隆美尔因为图卜鲁格这颗“钉子”而头疼不已的时候,远在伦敦的丘吉尔首相,心里更是急得像着了火一样。
图卜鲁格的坚守,对英国来说,意义早已超越了一场单纯的军事防御。在经历了法国溃败、不列颠空战的艰难以及希腊、克里特岛的接连失利之后,大英帝国的脸面和士气,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图卜鲁格这块在德意联军重重包围之下,依然顽强屹立的“孤岛”,就成了英国人民心目中的一个“英雄象征”,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