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而报废或被遗弃。士兵们的士气也跌入了谷底,很多人第一次对这场战争的前景产生了怀疑和恐惧。
前线的德军将领们,比如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冯·博克元帅(这位爷在12月中旬因为健康原因,也可能是因为跟希特勒意见不合,被“客气地”解除了职务,换上了更听话的克鲁格元帅)、装甲兵悍将古德里安(他因为坚持要求撤退保存实力,也被希特勒给撸了顶子,打发回后方“养病”了)等人,都清醒地认识到,德军已经无力再向莫斯科发动进攻,必须立刻进行有组织的战略性后撤,收缩兵力,固守待援,等待来年春天再战。
可希特勒这位前“陆军下士”,根本听不进这些“失败主义”的言论!他固执地认为,德军的失败只是暂时的,是由于天气原因和个别将领的“懦弱”造成的。他严令所有部队,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坚守现有阵地,不许后退一步!”谁敢擅自撤退,格杀勿论!
为了贯彻他这个“寸土不让”的死命令,希特勒甚至在12月19日,亲自罢免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元帅,由他自己,阿道夫·希特勒,兼任德国陆军总司令!这位从来没指挥过部队的“艺术爱好者”,现在要亲自指挥数百万大军,在广袤的东线战场上,跟斯大林和朱可夫这些“老油条”掰手腕了!这操作,简直是“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估计连拿破仑在天之灵听了都得直摇头。
希特勒的这道“死守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阻止了德军在某些地段可能出现的雪崩式溃败,但也使得德军丧失了进行战略机动和弹性防御的宝贵机会,很多部队被迫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与数倍于己的苏军进行死磕,付出了不必要的惨重伤亡。
然而,德国军队毕竟还是有其深厚的军事传统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的。虽然在最初的混乱和溃退之后,他们很快就在苏军的猛烈攻势面前,逐渐稳住了阵脚,并依托着一些关键的城镇和交通枢纽,构筑起了一道道被称为“刺猬”阵地的环形防御体系。这些“刺猬”阵地,虽然孤立无援,补给困难,但在德军士兵那种近乎变态的顽强和精准的火力面前,却像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了苏军前进的道路上,给苏军的进攻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和伤亡。
所以啊,苏军最高统帅部那些大佬们,如果以为德军真的已经到了“一推就倒”的地步,那可就太傻太天真了。¢看\书·君^ ?首+发^这头受伤的野兽,虽然在流血,虽然在哀嚎,但它的爪牙,依然锋利!
再来看看双方的后勤状况,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虽然这“天上”也高不到哪儿去,顶多算是个平流层)。
苏军这边呢?虽然士气高涨,嗷嗷叫着要“打到柏林去”,但他们的后勤补给,那叫一个“惨不忍睹”。道路被冰雪覆盖,汽车和马车都寸步难行。士兵们虽然有冬装(比德国人强点),但粮食、弹药、药品都严重不足。很多部队在发动进攻时,携带的弹药甚至只够打一两天的!打完了怎么办?“缴获敌人的嘛!”这口号喊得是挺响,可敌人也不是傻子,哪有那么多东西让你缴获?坦克呢?虽然苏联也在拼命生产t-34,但数量还是远远不够,而且很多坦克因为缺乏维护和油料,也趴窝在半路上。很多时候,苏军的进攻,还是得靠步兵用血肉之躯去硬冲德军的机枪阵地和坦克防线。
德军那边呢?虽然士气低落,冻得跟孙子似的,但他们的武器装备,在质量上还是占据优势的。而且,德国人的组织纪律性和对技术的运用,也确实比当时的苏军要强不少。他们虽然也在后撤,但撤而不乱,边打边退,利用一切有利地形和工事,给追击的苏军制造了巨大的麻烦。
所以说,这场1941年底到1942年初的苏军冬季大反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变数和凶险。苏军虽然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士气也高昂,但后勤和装备上的劣势,却像一个无形的枷锁,死死地拖着他们前进的脚步。而德军呢?虽然暂时失利,士气受挫,但其核心的军事机器尚未被完全摧毁,依然拥有相当的抵抗能力。一个急于求成、想毕其功于一役;一个虽然狼狈,但还在拼命想稳住阵脚,等待机会。这就像两个都受了重伤的拳击手,在冰天雪地里,进行着最后也是最残酷的一轮肉搏。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1941年12月6日,在斯大林的严令之下,苏联红军的冬季大反攻,在从加里宁到叶列茨的广阔战线上,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莫斯科正西方向,朱可夫指挥的西方面军,集中了最精锐的突击力量,向着德军第4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阵地,发动了猛烈的进攻。苏军士兵们,冒着德军密集的机枪火力和炮火,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