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150章 路线之争

第150章 路线之争

上一回我们说到,在东线战场上,苏联红军在一系列春季大反攻中,彻底解放了乌克兰和克里米亚半岛,兵锋直指罗马尼亚;而在北方,被围困了长达872天的列宁格勒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解放。/3\8′看′书·网′ /更~新*最*快,然而,从这一回开始,我们将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一年,把视线暂时转向太平洋战场。在那里,同样正在酝酿一场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巨大风暴

1943年初夏,南太平洋的瓜达尔卡纳尔岛。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尸横遍野、饥饿与疾病肆虐的人间地狱。而现在,幸存下来的美国大兵们正享受着来之不易的喘息之机。他们在潮湿的雨林里,用缴获的日军钢盔当锅,煮着珍贵的咖啡;用工兵推土机平整出来的空地上,打起了棒球;更多的人则是躺在吊床上,一边躲避着蚊虫,一边给远方的家人写信,信里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

对他们来说,仗打赢了,接下来就是把日本人彻底赶出太平洋,然后回家。逻辑简单明了。

然而,在几千英里之外的华盛顿,五角大楼的会议室里,气氛却远没有那么轻松。雪茄的烟雾缭绕,巨大的太平洋地图铺满了整个墙壁。一群佩戴着将星的将军们,正为了“接下来怎么打”这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瓜岛的胜利和山本的死,确实是两个巨大的转折点。它标志着日本的扩张势头被彻底遏制,美军第一次从日本人手里夺过了战略主动权。这是开战以来,美国人第一次可以站直了腰板,思考“我们想去哪里打”,而不是“敌人会从哪里打过来”。

胜利的喜悦是真实的,但随之而来的焦虑也是真实的。

现在,主动权在我们手里了,但通往东京的道路有无数条,我们该走哪一条?

广袤的太平洋上,下一个目标是哪里?是继续在所罗门群岛的烂泥里打滚,还是去更远的地方?

最核心的问题是,这场反攻,到底该由谁来主导?是陆军,还是海军?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十字路口,摆在了美军面前。往左走,还是往右走,将直接决定未来数百万士兵的命运,以及战争的最终形态。这个十字路口的中心,站着两个性格、背景、理念截然不同,却同样声名显赫的人物。

一位,是远在澳大利亚的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另一位,是坐镇珍珠港的海军五星上将,切斯特·尼米兹。

一场围绕着战略方向的激烈争论,即将拉开帷幕。而这场争论的结果,将塑造整个太平洋战争的下半场。

要理解太平洋战场的路线之争,我们得先把视角拉高,看到美国全球战略的全貌。你会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太平洋战场,其实是个“后娘养的”。

之前咱们说过,早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就在阿卡迪亚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即优先击败德国,再集中力量对付日本。

为什么是“欧洲第一”?

道理很简单。在罗斯福和他的智囊们看来,纳粹德国,才是对世界文明和美国国家利益最根本、最致命的威胁。希特勒的野心是征服整个欧洲大陆,控制大西洋。一旦让他成功,他将整合欧洲强大的工业、科技和人力资源,成为一个美国无法单独抗衡的超级怪兽。从文化和血缘上说,美国是欧洲文明的延伸;从地缘政治上说,大西洋是美国的生命线。

相比之下,日本虽然凶悍,但在当时的美国决策者眼中,它更像一个区域性的麻烦。它国力有限,工业基础薄弱,虽然暂时占领了大片地盘,但只要切断它的石油和橡胶供应,它就是一头被困住的野兽,早晚会自己耗死自己。

所以,美军的全球战略大棋盘上,棋子的摆放非常明确:先集中主力,联合英国和苏联,干掉纳粹德国;至于小小的日本,让他先蹦跶个两天也没啥大不了的。

战略定了,资源分配自然就跟着走。

战争打的是什么?说到底,打的是钢铁、石油、飞机、坦克和人。在“欧洲第一”的大原则下,美国庞大的战争机器生产出来的物资,绝大部分都像潮水一样涌向了大西洋。

据统计,在1942年到1943年间,美军超过60%的军事力量、运输船只和后勤补给,都优先供应给了欧洲和北非战场。陆军的精锐部队,比如第1步兵师“大红一师”,首先被派往北非和西西里。最新式的b-17“空中堡垒”轰炸机,优先部署到英国,去轰炸德国的工业区。

而辽阔的太平洋战区,只能分到剩下的那一小部分。用当时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