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们说到,随着1943年“黑色五月”的到来,邓尼茨元帅和他的“灰色狼群”,在大西洋上遭遇了雪崩式的惨败。/E_Z\晓`税!网/ ~首!发-盟军凭借着情报、科技和空中力量的系统性优势,一举击溃了u艇部队,赢得了这场决定战争走向的绞杀与反绞杀之战。
大西洋上的狼群被肃清了,其战略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它意味着,从北美大陆出发的、满载着百万大军和如山物资的运输船队,终于可以相对安全地横渡大西洋,在英国集结。它意味着,那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即将决定法西斯德国最终命运的登陆作战,其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已经达成。
现在,是时候把镜头,对准英吉利海峡对岸,那片被纳粹铁蹄蹂躏了4年多的欧洲大陆了。
说起“霸王”行动,我们就必须先说说它的对手——那道沿着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海岸线,理论上应该绵延数千公里的超级防线。它的总设计师,阿道夫·希特勒,给它起了一个听起来就霸气十足、坚不可摧的名字:“大西洋壁垒”。
咱们之前讲过,自从德国空军在不列颠空战中折戟沉沙,跨海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破产之后,希特勒就把他全部的赌注,都押在了东线,发动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
按照咱们这位元首的设想,苏联不过是个“泥足巨人”,最多三个月,就能将其彻底征服。然后抢占苏联丰厚的资源,在集中精力对付孤悬海外的英国。但事实证明,他严重低估了这头北极熊的抗击打能力。以前那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德军,第一次在莫斯科的冰天雪地里,吃了大瘪。
在一段希特勒唯一流传下来的会议录音中(1942年6月,他会见芬兰元帅曼纳海姆时被偷偷录下),我们能听到,这位元首用一种异常平和、甚至有些无奈的语气,亲口承认,他“完全、彻底地低估了”苏联的战争潜力和军事储备。
东线战场,成了一个无底洞,一个不断吞噬德军兵员和装备的血肉磨坊。这迫使希特勒,不得不重新审视他那条漫长的西线海岸。他必须防着随时可能从背后捅自己一刀的英国人,以及他们背后那个越来越强大的美国。
于是,在1942年3月,希特勒发布了他的第40号元首指令。一项宏伟到近乎疯狂的超级工程,就此诞生——大西洋壁垒。
在纳粹的宣传机器里,这是一道从挪威北角一直延伸到法西边境的、由钢铁与混凝土浇筑的、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它是“欧洲堡垒”最坚固的盾牌,旨在将任何胆敢踏上欧洲大陆的盟军部队,碾碎在滩头之上。当时的宣传海报上,描绘着口径骇人的巨型海岸炮、如蜂巢般密不透风的碉堡群,以及严阵以待、目光坚毅的德军士兵,向全世界高调宣告着第三帝国的决心与力量。
然而,在这层由宣传构筑的华丽外衣之下,现实,却是一个充满了妥协、漏洞和黑色幽默的、完全不同的故事。
首先,大西洋壁垒的建设本身,就是一场对德国战争资源的豪赌。它像一头贪婪的巨兽,吞噬了惊人的1700万立方米混凝土和120万吨钢材。这是什么概念?这些宝贵的资源,如果用在东线,足以制造出成千上万辆虎式坦克和斯图卡轰炸机,去应对苏联红军那潮水般的猛烈攻势。*9-5+x\i\a`o,s-h-u\o·.¢c-o\m~可以说,西墙的每一寸加固,都意味着东线的一次削弱。
这项工程的背后,是数十万劳工的血汗。当时的维希法国傀儡政权,被迫征召了约60万名法国工人。他们与来自其他被占领国的劳工一起,在德国臭名昭着的托特组织的严酷监督下,日以继夜地劳作。对当地人而言,这道壁垒不仅是一座军事设施,更是压迫与屈辱的永恒象征。当然,也有一些当地的承包商,从中渔利,与德国人形成了复杂的共生与对立关系。
更致命的是,这道所谓的“壁垒”,实际上充满了巨大的漏洞,强度极不均衡。它不是一条连贯的防线,而更像是一串珍珠项链,有些珍珠很大很亮,但珍珠之间,只有脆弱的线连着。
在那些被德军高层,包括希特勒本人,视为最可能登陆点的关键港口,比如瑟堡、布洛涅,尤其是与英国隔海相望、距离最近的加莱海峡地区,防御工事确实堪称坚固。那里部署了口径超过280毫米的巨型火炮,构筑了层层叠叠的碉堡和反坦克壕,并驻扎了数以万计的重兵。
但在这些重点区域之间,那漫长到令人绝望的海岸线上,防御却异常薄弱。许多地段的工事,直到1944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