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们说到,在经历了“最长一日”的残酷登陆后,盟军虽然在希特勒的“大西洋壁垒”上撕开了五个缺口,但他们所建立的,不过是一个狭窄、脆弱、且互不相连的沿海走廊。*秒+蟑,结~暁\税_旺~ `已_发~布′蕞¨歆`蟑,結·所有的d日计划,都已严重滞后。卡昂、圣洛等关键城市,依旧在德军手中。诺曼底战役,从一场决定性的登陆,迅速演变成了一场令人窒息的、一寸一寸地争夺土地的消耗战。
现在,日历翻到了1944年的7月。盛夏的阳光,炙烤着诺曼底的田野,也炙烤着双方指挥官那早已绷紧到极限的神经。僵局,必须被打破。
登陆已经整整四个星期了,但盟军的战略突破,依旧遥遥无期。
在东线,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军和加拿大军主力,仍被死死地围困在卡昂城下。他们就像一头撞上了铁门的公牛,反复冲击,却屡屡被撞得头破血流。
在西线,布莱德利指挥的美军,则深陷在“博卡日”那个绿色的地狱里,逐条树篱、逐块田地地进行着血腥的争夺,推进速度慢到令人绝望。
对面的德军,虽然在盟军强大的火力和空中优势下,疲惫不堪,损失惨重,但他们依然能凭借着地形优势和顽强的战斗意志,组织起有效的、节节抵抗的防线。
在德军的高层,绝望的情绪,像瘟疫一样蔓延。新上任的西线总司令冯·克卢格元帅,和b集团军群司令隆美尔元帅之间的分歧,日益加剧。
隆美尔,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沙漠之狐”,此刻心灰意冷。他多次向希特勒的总部,发出措辞严厉的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军事形势,已经到了危急关头。”他甚至在报告中,隐晦地暗示,元首应该从政治上考虑应该做点什么了(就是与盟军议和)。这句话在希特勒面前可以说是犯了大忌,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而克卢格,则扮演着一个更复杂的角色。他表面上对元首表示乐观,刚开始他对隆美尔很有看法,总觉得隆美尔被失败情绪笼罩,后来,当克卢格从前钱视察下来,克卢格完全改变了看法,他觉得隆美尔是对的,并开始秘密地策划,一旦战线崩溃,该如何组织一场有序的撤退。
前线的士兵们,则在用生命,感受着这场消耗战的残酷。在卡昂北郊的拉塞纳高地上,英军第3步兵师为了几个不起眼的高地,与德军反复拉锯,伤亡枕藉。而在博卡日地区,美军的工程兵们,则在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清理着那些被德军用来当做路障的树篱和土堤。
诺曼底,变成了一台巨大的绞肉机。
在东线的蒙哥马利,承受着来自伦敦的巨大压力。丘吉尔已经不止一次地催促他,必须尽快拿下卡昂。为了打破僵局,蒙哥马利决定,动用他最强大的武器——战略轰炸机。
7月7日,代号为“查恩伍德行动”的攻势开始了。
蒙哥马利做出了一个在当时和后世都备受争议的决定:他请求英国皇家空军的重型轰炸机部队,对卡昂城北的德军阵地,进行一次地毯式的饱和轰炸。
当晚,467架“兰开斯特”和“哈利法克斯”重型轰炸机,遮天蔽日地飞临卡昂上空,在短短40分钟内,投下了约2000吨的炸弹。+q′s¢b^x\s?.?c,o\m¨
卡昂的城北,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和废墟。整片的街区被夷为平地。然而,这次轰炸的战术效果,却并不理想。它虽然在心理上极大地动摇了德军,但也把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由瓦砾和弹坑构成的、更加难以逾越的障碍区,反而迟滞了英军装甲部队的推进。更悲惨的是,这次轰炸,造成了数以千计的法国平民死伤。
轰炸过后,英军和加拿大军的步兵,突入了这片废墟。德军的抵抗异常顽强,他们利用每一个弹坑、每一堵断墙,与盟军展开了残酷的巷战。
直到7月9日,英加联军才终于占领了奥恩河北岸的城区。但南岸,依旧是德军坚固的据点。卡昂,这座诺曼底的首府,只拿到了一半,而且是已经变成一片废墟的一半。桥梁尽毁,德军则退守到了南岸,重新建立起了防线。
蒙哥马利,因为这次代价高昂、战果有限的行动,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界的激烈批评。许多人指责他“迟缓”、“保守”、“不爱惜士兵的生命”。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蒙哥马利的这种“迟缓”,恰恰为西线的美军,创造了一个决定性的机会。
卡昂之所以如此难啃,除了德军的顽强,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虎式”坦克的阴影,一直笼罩在英军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