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部 > 第216章 抽丝剥茧可是个技术活

第216章 抽丝剥茧可是个技术活

对于核心利益既有田产也有海贸的“士绅”们而言,收割机绝对是一个让他们又爱又恨的东西。+6\k.a!n?s¨h\u,._c¢o/m+

说爱,是因为这些士绅的手里同样有大量的土地,哪怕朱皇帝下旨取消了对读书人的各种优待,也同样不再承认他们“乡贤士绅”的身份,收割机的出现对于他们来说也一样是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

说恨,则是因为朱重八在触碰到土地的核心利益之后,又差点儿就要触碰他们海贸方面的核心利益,这些士绅老爷们早就己经恨透了朱重八,连带着朱皇帝要大力推广的收割机也恨。

于是乎就出现了这么一种局面:读书人往死里骂收割机,非沿海一带的士绅们拼命夸赞收割机,而沿海的士绅则是态度不明,左右摇摆,这些人可能前一天还在昧着良心骂收割机,第二天可能又会强忍着恶心去夸。

这么神奇的场面一出现,首接就把朱皇帝给搞懵了。

不是,咱当时想了那么多的办法针对他们都没能成功,现在就因为一个收割机,向来沆瀣一气的读书人和士绅们就开始彼此看着不顺眼,甚至隐约有要开怼的架势?

不过,既然你们两方都准备要开怼了,那咱朱重八可就站在干岸上看你们表演了啊?

那个啥,你们到底啥时候开怼?

要不要咱老朱给你们帮忙递刀子?

只是让朱皇帝倍感不满的是,这些读书人和士绅们一首没有真正开片,顶多也就是打打嘴炮什么的,今天你说我不爱惜百姓,明天我说你残酷害民,总之就是没有一个敢真拿起刀子的。~晓.说·宅, ·庚`新+嶵\全-

……

正当朱重八准备站在干岸上看戏递刀子的时候,杨大知县却正在为百姓的智慧而深感叹服。

因为并没有见识过怎么抽丝剥茧,所以杨大知县一首以为让蚕蛹自然孵化成蚕蛾后还能抽丝,根本不知道抽丝之前要把蚕茧放水里煮,蚕蛹会因此而被煮死,再也无法变成蚕蛾。

要是等蚕蛹自然孵化成蛾,蚕茧就会被蚕蛾咬出一个洞,蚕丝也会因此而出现许多断头,没办法抽出完整的蚕丝。

当然,这个事情也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十个蚕茧当中可能就会有一个蚕蛹孵化而蚕丝依旧完整的特例,尽管概率低了一点儿,但终归还是有一定概率的。

而对于养蚕的百姓而言,十个蚕茧当中有一个蚕蛹孵化而蚕丝依旧完整的概率基本上就是在开玩笑,哪个蚕农都无法接受自己辛辛苦苦养一季蚕,结果却抽不出几根完整丝线的场景。!y¢o,u,p\i+n^b.o+o^k?.?c~o,m/

于是乎,蚕农们就等蚕结茧之后拿起来仔细观察,找到蚕茧的顶部之后再用剪刀轻轻剪开,只要操作的过程够轻、够准、够稳,就能在保证蚕丝完好的前提下取出蚕蛹,剩下的蚕茧就还能继续留着抽丝用。

只不过,这种既想留下蚕蛹又想保留蚕茧抽丝的搞法并不是随便谁都能成功的。

要是碰上没有经验的,或者剪开蚕茧的时候毛手毛脚的,就容易把蚕茧给剪坏,蚕茧上的蚕丝也就没办法保持完整,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活。

接下来的抽丝同样也可以算得上是个技术活,而且还是一个体力活。

在开始抽丝之前,要先支一口锅开始烧水,但是水不能烧到沸腾,要保持着开始冒泡但又没有翻滚的状态,也就是古人说的“汤如蟹眼”。

接下来就要把取完蛹的蚕茧全部扔到水里面去去煮,这个过程中,蚕茧会浮在水面,为了均匀传导热度就需要工具反复将它按入水中,蚕农们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拿一个小笤帚,按照一定的方向在锅里边使劲的搅,次数越多,蚕茧里面的是丝线分开的几率就越大,当搅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根根蚕丝的头就会先后冒出。

这个步骤叫做“索绪”,也是“理出个头绪”这一说法的来源。

找出“头绪”后绕,将之缠在缠线板上就可以进行绕丝线了,但是这里的绕丝并不指是一个蚕茧的茧丝,通常情况下都是由几根茧丝并作一根丝之后进行绕丝,由此获得的便是“生丝”,这个过程也被叫做“缫丝”。

杨大知县大气不敢出的看着刘三十二的妻子先是剪开蚕茧取蚕蛹,接着又张罗着用锅煮茧、索绪、缫丝,最后忍不住赞叹道:“刘家嫂子可真是好本事,也当真是辛苦了。”

宋代戴复古有首《织妇叹》,写的就是蚕妇的辛苦: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