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短篇恐怖故事:睡前故事 > 第249章 结语

第249章 结语

,曾是她女儿常坐的地方。如今书里有个角色叫“陈默”,沉默的默,他总在主角迷路时递上一杯热汤,原型就是陈叔。

三、在文字里照见自己

写作这三年,最大的收获不是出版了书,而是终于敢在文字里剖开自己。

初稿里的主角秋河曾是个完美的人,聪明、坚韧,从不流泪。但阿雅说:“人要允许自己有裂缝,光才能照进来。”于是我开始回溯自己的怯懦与狼狈:大学时因为自卑不敢参加演讲比赛,工作后为了合群假装喜欢不擅长的事,甚至有次在地铁上看见小偷,明明攥紧了拳头却没敢出声。这些“不光彩”的瞬间曾被我锁在记忆深处,直到写秋河在战乱中为了自保抛弃同伴时,那些被压抑的愧疚突然决堤——原来我笔下的角色,不过是另一个时空里,我想成为却不敢成为的人。

记得写秋河与家人重逢的章节时,我反复修改了二十遍。不是因为技巧,而是因为恐惧。现实中我与父亲曾有过长达两年的冷战,起因是我坚持要辞职写作,他觉得“不务正业”。那段时间我们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却像隔着一堵墙。直到某天我在稿纸上写秋河的父亲颤抖着摸她的头,说“回来就好”,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背着我去医院,深夜里他的后背很暖,汗水浸湿了我的衣服。那天我放下笔给父亲发了条消息:“爸,我想吃你做的红烧肉了。”五分钟后,他回复:“好,下班回来就做。”现在书里的重逢场景,父亲的手是抖的,秋河的眼泪是烫的,那其实是我迟来了三年的和解。

还有书里那棵贯穿始终的老槐树,最初只是个场景道具,后来却成了我灵魂的镜子。写它在暴雨中被劈断枝桠,却在断口处长出新芽时,我正经历着创作瓶颈期,每天对着电脑枯坐,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写作。那天我去楼下散步,看见小区里那棵被台风刮断的梧桐树,断口处果然冒出了嫩绿的芽,阳光透过芽尖照在我脸上,忽然就懂了什么叫“伤口会成为光的通道”。后来书里的老槐树成了主角的精神图腾,而现实中,我在那棵梧桐树下坐了三个下午,写完了全书最关键的转折章。

四、致每一个翻开这本书的你

此刻合上书稿,忽然想起第一次收到读者私信的情景。那是个叫“晚星”的女孩,她说:“看到秋河在异乡的公交车上偷偷掉眼泪时,我正坐在凌晨三点的夜班车上,看着窗外的路灯发呆,突然觉得有人懂我了。”那时我才明白,文字的意义从来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让散落人间的星星,看见彼此的光芒。

如果你在某个疲惫的夜晚翻开这本书,希望秋河的故事能像杯热奶茶,暖一暖你被现实冻僵的指尖;如果你在迷茫时读到某段文字,愿它能像巷口的灯,让你知道哪怕前路漆黑,也有灯火为你亮着。写作时我总在想,读者与作者之间,其实是场跨越时空的握手,你在字里行间读到的悲欢,何尝不是我藏在墨迹里的心跳。

最后想对所有陪我走过这段路的人说声谢谢。谢谢阿雅在我想放弃时推了我一把,谢谢父母把“任性”当成翅膀,谢谢读者用期待织成网,接住了我所有的不安。而这本书,就像个装满星光的玻璃瓶,我把它放在时光的路口,等着每一个路过的人,透过玻璃看见自己的影子,然后轻轻说一句:“原来你也在这里。”

窗外的黄叶还在落,楼下传来张奶奶卖糖粥的吆喝声。我合上电脑,走到窗台前给绿萝浇水,看它新发的芽尖沾着水珠,忽然觉得这三年的日夜都有了重量——不是因为出版了书,而是因为那些被文字照亮的瞬间,那些与陌生人共享的心跳,早已让这场孤旅变成了星河璀璨的相逢。

那么,就到这里吧。愿我们都能在烟火人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盏灯火,哪怕微弱,也足以照亮来路与归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