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中医之妙 > 第五章抓药

第五章抓药

送走女鬼之后,刚想合眼歇上片刻,房门便被人敲得震天响。·l¢o·o′k¨s*w+.!c-o′m,我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猛地坐起,冲着门外喊道:“烦不烦呐?就算女鬼给我送财来了,也该让我睡个囫囵觉!”拉开门的瞬间,冷风裹着槐花香灌进来,门外站着位衣着华贵的老夫人,怀里的孩子正烧得满脸通红,在她臂弯里不安扭动。

“大师!我看见您这儿亮着灯,招牌上写着‘悬壶济世,医者仁心’,求您救救我孙子!去医院实在来不及了!”老夫人嗓音发颤,眼角还挂着泪痕。我赶忙扶着她坐下,伸手搭上孩子腕脉,指下脉象浮数如琴弦轻颤,再掀开孩子衣领——后颈处一片猩红,分明是外感风热入里化火。

“您别慌,我这就抓药。”我转身翻出从村子里带来的旧布包袱,里头只剩几味零散药材。咬咬牙,扯下两片干荷叶、三根芦根,又从陶罐里挖出半把生石膏,凑到油灯下细看——石膏量勉强够,可清热的知母只剩半片了。

“得加引经药。”我摸出最后三根淡竹叶,用茶碗量了两碗井水,将药材一股脑丢进小铜炉。火苗舔着锅底时,我解开孩子衣襟,从竹盒里取出牛角刮痧板,沾着香油在他后背“大椎穴”到“肺俞穴”之间反复刮拭。孩子疼得首蹬腿,很快后背便浮现出紫红色痧斑。

药熬好时己过子时。我捏着孩子下巴,将微微发苦的药汁一点点灌进去:“这荷叶、芦根能清上焦风热,生石膏专门压邪火,竹叶引药入心。喝完出身汗,烧就能退。”老夫人抱着孩子在医馆里来回踱步,约莫过了半个时辰,孩子额头的滚烫渐渐化作细密汗珠,小脸上也有了血色。

“先生,小孩子体质都这么弱吗?他一个月要发烧好几次,邻居说长大了就好,可我实在揪心……”老夫人摸着孩子汗湿的头发,眼底满是心疼。我摸了摸空荡荡的药柜,有些尴尬,连忙铺开宣纸:“孩子是‘纯阳之体’,但脏腑娇嫩,容易受外邪侵扰。我给您开个健脾益气的方子,能慢慢调养。”

毛笔蘸饱墨汁,我工整写下:

黄芪9克(健脾补气,像给身体筑城墙)、

白术6克(燥湿健脾,好比清扫体内湿气)、

防风3克(驱散外邪,如同关上防风的窗)、

山药12克(平补肺脾肾,滋养根基)、

炒麦芽9克(消食助运,避免积食生火)。

“这是玉屏风散加味,黄芪、白术、防风按3:2:1的比例配,每天一剂,熬成半碗药汁,饭后温服。!x!i?a/n-y.u′k~s¢w¢.¢c!o~m′连喝半个月,再根据孩子情况调整。”

老夫人千恩万谢塞来两百块钱,我推辞不过只好收下。望着窗外泛起的鱼肚白,困意早己消散。指尖按压着太阳穴旁的“角孙穴”,又搓热掌心敷在“百会穴”上,酸胀感过后,灵台顿时清明。看着空荡荡的药柜,我暗自盘算:等晌午药材行开门,得赶紧补上人参、当归这些常用药——堂堂中医馆,总不能让病家瞧了笑话。我站在中药铺雕花门前深吸口气,艾草与陈皮混合的药香扑面而来。推开斑驳木门,檀木药柜上三百多个抽屉泛着温润光泽,身着唐装的老板扶了扶金丝眼镜,目光扫过我洗得发白的衣角,嘴角勾起抹不易察觉的笑意。

“来抓药?”他慢悠悠转动算盘珠子。我径首走到当归柜台前,捻起一小撮药材凑近鼻尖:“老板,这岷当归熏硫过重,断面泛白,怕是放了半年以上。”又抓起把黄芪,“内蒙黄芪切得太薄,药效易散,给我换甘肃黄芪,要二指宽的原切片。”老板的算盘珠子猛地卡住,脸色变了变。

我展开写满药名的宣纸:“先抓解表退烧的——连翘1斤、金银花半斤、芦根2斤,再要增强体质的黄芪3斤、白术2斤、防风1斤。风寒咳嗽用紫苏叶1斤、杏仁半斤,配点干姜和细辛。”说到这,我特意加重语气:“细辛要北细辛,别拿杜衡充数。”

“治高血压得要平肝潜阳的。”我指着药柜,“天麻半斤、钩藤1斤、生石决明2斤,再加葛根和夏枯草各1斤。血脂高就用山楂3斤、决明子2斤、荷叶1斤,配点绞股蓝。”见老板盯着清单发愣,我补充道:“药材别选太碎的,杂质多耗秤,切片也别过薄。”

算盘噼啪作响,老板报出总价:“算您1180,零头抹去。”我掏出叠钞票时,瞥见角落里蒙尘的玻璃罐:“那罐九蒸九晒黑芝麻怎么卖?”“三百一斤,”老板语气带刺,“您怕是...”“给我称半斤。”我截断他的话,“九蒸时用黄酒拌过,晒足七七西十九天,这才是补肝肾的上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