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中医之妙 > 第六章解说历史

第六章解说历史

正说着,沈清月手机突然响起。她接完电话有些遗憾:“下午还有堂现代医学课,得先走了。今天聊得太痛快了,等我下次攒够问题再来‘刁难’你!”她利落地结了账,走到门口又回头喊:“记得教我穴位!”

我笑着挥手,转身回医馆继续抄写药汤歌谣。墨汁刚蘸上笔尖,就听见门外传来“哎呦哎呦”的呻吟声。抬头一看,位中年妇女单脚跳着进门,手里还攥着只断了跟的高跟鞋,脚踝肿得像发面馒头。

“大师!快救救我!”她疼得额头首冒冷汗。我连忙扶住她坐下,双手托住她的脚踝轻轻转动。骨头没错位,只是韧带拉伤。“您忍一忍。”我拇指找准丘墟穴用力按压,另一只手握住脚掌缓缓牵引,“一、二……”随着“咔嗒”一声轻响,错位的关节复位,她疼得倒吸冷气,却又长舒一口气:“神奇!好像没那么疼了!”

我从药柜取出艾叶、伸筋草、透骨草,用石臼捣成药泥:“这药敷上能活血消肿,再配上内服的三七粉,三天就能走路。”见她盯着药泥首皱眉,我打趣道:“您这跤摔得巧,要是再走个路口,可就错过我这‘救命医馆’了。”

她苦笑着摇头:“我就下了个楼梯,怎么就扭成这样?年轻时爬树都不带喘气的,现在才五十岁,骨头跟纸糊的似的。”我边包扎边解释:“这是肝肾亏虚,就像老树的根须松了。您回去用这药方泡泡脚,再炖点枸杞牛膝排骨汤,补补筋骨。”

包扎完,她千恩万谢地掏出钱包,我摆摆手:“小伤,不值当收钱。您要是信得过,帮我在街坊邻居那儿传个话就行。”看着她一瘸一拐远去的背影,我重新坐下,墨香混着药香在屋里弥漫,笔尖落下,继续书写未完的歌谣。·k~u·a¢i¢d!u¨x·s?..c·o^m+我抬起头看向某处虚空,露出个温和的笑容:"各位读者也不要轻易尝试哦,正骨法要用专业的手法。如果想尝试的话,在评论区留言,我给大家说说详细手法。普通人要是不熟悉,可能会二次拉伤,非但不能正骨,反而会更加严重哟。"说罢,我将抄好的歌谣仔细叠起,躺回床上时特意在颈后垫了个艾草枕。窗外夜色如水,难得没有阴魂叨扰,一觉竟睡到晨光透进窗棂。

周一的解剖课在医学院顶楼,福尔马林的刺鼻气味混着冷光灯的惨白,让教室气氛格外压抑。当教授拎出浸泡在防腐液中的人体标本时,我盯着标本脖颈处凸起的肌肉线条,突然想起爷爷教的"天突至廉泉,任脉贯咽喉"。鬼使神差地举手:"老师,我能用中医脉络的思路尝试解剖吗?"

讲台上传来冷笑,正是上次因中西医之争起过龃龉的王教授。他甩过解剖刀,刀柄重重砸在金属台发出闷响:"中医还能解剖?别在这班门弄斧!"沈清月突然站起:"王教授,谢兰州的针法在临床上很有效果,或许真有新思路......"

我接过手术刀,金属凉意顺着掌心传来,竟与爷爷传的七星银刀触感相似。指尖抚过标本锁骨凹陷处的云门穴,刀刃贴着任脉走向轻轻划开皮肤,就像循着经络图揭开神秘面纱。"喉结下方凹陷是廉泉穴,此处皮肉薄,需呈30度角挑开筋膜。"我不自觉喃喃自语,手腕翻转间,手术刀精准避开颈动脉,沿着天突穴向下分离组织。

当划到璇玑穴位置时,围观的同学突然发出惊呼——我竟徒手剥离出半透明的筋膜层,如同揭开蝉蜕般完整保留了穴位周边的结缔组织。"看!他没破坏任脉经气走向!"有同学举着手机录像。我屏息凝神,刀尖悬在膻中穴上方半寸:此穴为气之会,下有胸腺,需借腕力震颤划开脂肪层。随着刀锋蜻蜓点水般起落,乳中线上的筋膜应声而裂,却未伤及深层组织。

解剖完成时,标本胸前赫然呈现出完整的任脉走向图谱,连肋间神经都如琴弦般整齐排列。王教授瞪大眼睛凑近观察,镜片后的瞳孔微微收缩。我甩了甩发酸的手腕,将手术刀精准抛回托盘,金属撞击声在寂静教室格外清脆:"中医讲'皮肉脉筋骨',解剖不过是换种方式认经络罢了。"转身离开时,听见身后传来此起彼伏的议论,沈清月追上来时,眼里闪着兴奋的光:"你刚才就像在人体上画针灸图!"沈清月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一把将我按在沙发上,又变魔术似的递来一杯温水:“快说说!中国古代最早是谁开始搞解剖的?总不能是华佗开颅才有的吧?”她挨着我坐下,膝盖都快碰到我的,活像只等着投喂的好奇小猫。

我吹开茶面的热气,慢慢道:“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咱们老祖宗就开始琢磨人体结构了。《黄帝内经》里就写着‘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