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霹雳雷”在野鸡岭隘口的惊艳表现,如同在晋西北的抗日战场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不仅炸得日寇心惊胆寒,也让各路抗日武装对山洞兵工厂的“神兵利器”垂涎三尺,订单如同雪片般飞来。!看_书^屋~ \已¢发/布+醉_新?章-結.
李云龙的独立团,更是将“霹雳雷”奉为至宝,在接下来的几次小规模战斗中,屡屡利用其强大的威力,攻克了不少以往难以啃动的日伪据点,打出了独立团的赫赫威名。
然而,随着战斗的深入,以及遭遇的敌人防御工事越来越坚固,“霹雳雷”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在一次独立团奉命攻打日军在某战略要地修建的一处核心支撑点时,李云龙再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这个日军据点,不同于以往那些简陋的土木炮楼,而是由数个用厚重青砖和少量水泥(日军在重要据点会少量使用)砌成的碉堡群组成,并辅以深邃的交通壕和多层铁丝网,火力配置也异常强悍,轻重机枪交叉射击,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火网。
面对这样的“铁王八”,即便是威力巨大的“莫氏霹雳雷”,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奋力将一枚枚“霹雳雷”投向敌人的碉堡。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此起彼伏,硝烟弥漫,碎石横飞。
“霹雳雷”确实能够对砖石结构的碉堡造成一定的破坏,炸塌一小片墙体,或者暂时压制住碉堡内的机枪火力。^x-i,n?d\x~s+.¨c_o\m′
但是,想要像对付土木工事那样,一两颗就能将其彻底瘫痪,却是难上加难。
其单枚仅一公斤左右的“黑色闪电”装药量,在面对厚达一米以上的砖石混凝土结构时,爆炸能量大部分被坚固的墙体吸收和耗散,难以形成致命的贯穿和结构性破坏。
日军的碉堡结构坚固,射击孔狭小,除非“霹雳雷”能够精准地投入射击孔内部,否则很难对其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而想要在敌人密集的火力下,将重达两斤半的“霹雳雷”精准地投进十几米外的狭小射击孔,其难度可想而知。
战斗异常惨烈,独立团的战士们付出了不小的伤亡,却依旧难以突破敌人的核心防线。
“他娘的!这小鬼子的乌龟壳,真是越修越硬了!”李云龙看着在敌人坚固火力点前不断倒下的战士,气得双眼通红,狠狠地一拳砸在身旁的掩体上。
“莫老弟的‘霹雳雷’是厉害,可对付这种大家伙,还是差了那么点意思!一颗一颗扔,就跟拿小石子砸城墙一样,不顶事啊!要是能有个装药量再大上十倍八倍的‘超级大炸弹’,不用扔,悄悄摸到跟前一点,一下子就把这狗日的碉堡给平了,那该多省事!”
战斗结束后,李云龙虽然最终依靠着部队的英勇顽强和巨大的伤亡代价,勉强拿下了这个据点,但他的心情却异常沉重。/午¨4^墈·书\ \庚_歆\醉?快+
他深刻地意识到,随着战争的持续,敌人的防御工事只会越来越坚固,八路军面临的攻坚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仅仅依靠“霹雳雷”这种单兵投掷武器,己经难以满足日益严峻的战场需求了。
他立刻派张大彪,将这次战斗的详细情况,以及他对更强大攻坚武器的迫切渴望,火速汇报给了莫兴华。
类似的反馈,也陆续从丁伟、孔捷等其他装备了“霹雳雷”的部队传来。
他们在面对日军一些设防等级较高的据点时,同样感受到了“霹雳雷”在攻坚能力上的瓶颈。
这些来自前线的真实需求和惨痛教训,如同重锤般敲击在莫兴华的心头。
他知道,是时候研制一种威力更集中、装药量更大、专门用于摧毁坚固工事的“攻城利器”了!
“看来,仅仅依靠单枚手榴弹的升级,己经无法满足战场的需求了。”莫兴华在一次兵工厂的技术研讨会上,神情凝重地说道,“我们必须研制一种全新的、大当量的爆破装置,它的目标不再是杀伤人员或压制火力,而是纯粹的——摧毁工事!”
苏婉、王大锤等人也深以为然。
“莫大哥,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苏婉开口道,“‘黑色闪电’的能量密度极高,如果能将其制成更大当量的炸药包,其产生的爆炸威力,应该足以摧毁大部分日军的坚固工事了。关键在于如何安全地封装和引爆如此大剂量的‘黑色闪电’。”
王大锤也拍着胸脯说道:“兴华,只要你拿出图纸,多大的炸药包,俺老汉都能给你想办法弄出来!无论是用木箱子装,还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