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盘龙峪的环境,在莫兴华眼中,就如同一个天然的、为军工生产而生的巨型屏障和宝藏!
回到临时营地后,莫兴华立刻向根据地领导汇报了盘龙峪的勘察结果。
领导们听完他的详细描述,以及盘龙峪所具备的战略意义和发展潜力,无不兴奋不己。?晓¨税~C~M_S! ^追.最^新·璋!截¢
最高层当即拍板,将盘龙峪确定为山洞兵工厂的永久性战略基地,并命令根据地各部门,全力配合兵工厂的搬迁和建设工作。
选址确定,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便摆在了“莫氏军工”的面前!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搬家,更是根据地军工力量的一次战略升级!
新兵工厂的全面启动——盘龙峪的雄伟奠基
盘龙峪被确定为新兵工厂的战略基地后,一项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便在晋西北深山腹地拉开了序幕。
这是一场与大自然搏斗的基建战役,完全是人力密集型的土法上马,没有大型机械,没有现代工具,一切都依靠根据地军民的钢铁意志和血肉之躯。
根据地党政机关对盘龙峪的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
分区首长特批,从根据地各部队中,轮流抽调出部分暂时没有作战任务的民兵和工人,组成了基建突击队”。
他们带来了根据地所能挤出的所有简陋工具:铁钎、钢锤、十字镐、扁担、箩筐、粗麻绳,以及为数不多的几头骡马,用于运输山石和泥土。
王虎游击队更是在盘龙峪外围构筑了多层隐蔽哨卡,确保建设的绝对保密与安全,防止日伪军的渗透侦察。
莫兴华亲力亲为,全程指导。
他绘制了详细的初期施工图纸,这些图纸凝结了他前世的军工厂设计理念,巧妙地与盘龙峪的复杂地理条件结合。
每一个设计,每一个尺寸,都精确考量根据地极端落后的生产力和稀缺的物资条件,力求每一处布局都科学合理,兼顾效率与安全,同时也要为未来可能的升级留下空间。
建设的第一阶段:主要通道的开凿、修缮与洞口初步加固和伪装。
“同志们,我们现在每一凿,每一挖,每一声榔头落下的回响,都是在为将来炸塌小鬼子的碉堡打下最坚实的基础!”莫兴华手持铁钎,与工人们一起凿击着坚硬的岩石,喊声在山洞里回荡,鼓舞着每一个疲惫的战士。他的汗水与石屑混合,流淌在布满灰尘的脸上,却依然目光坚定。
工人们手持简陋的工具,在昏暗的油灯和少数松明子照耀下,一点点地在岩壁上开凿新的通道,拓展洞窟空间。
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泥土和石屑粉尘,与工人们粗重的喘息声、铁钎敲击岩石的清脆回响,构成了一曲盘龙峪基建的雄浑乐章。
为了增加效率和减轻纯人力的负担,莫兴华还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巧妙利用小剂量的攻坚炸药包”,对一些难以凿开的顽固岩层进行小范围定向爆破。
每次爆破产生的巨大声响,都被特制的减音棉被和湿沙土层层吸纳,确保外界无法察觉。
爆破后,工人立即用铁锹和扁担将碎石泥土运走,并进行细致伪装,确保不留痕迹。
他们首先开辟了多条隐秘、蜿蜒的进出通道和紧急撤离路线。
这些通道设计得七拐八弯,狭窄隐蔽,从洞内看易于防御,从洞外则难以发现。
同时,他们对通往山外的几条崎岖小道进行了初步的修缮和拓宽,铺垫碎石,清除障碍,使其能够勉强通行骡马车队,为后续的物资运输和军火外运打下基础。
随后,对所有主要洞口进行了精心的初步伪装:利用伪装网、砍伐下来的树枝藤蔓密植、人工修筑石堆、甚至改动溪流支流,力求新址从空中和地面都难以被察觉,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
洞口内部构筑了初步的厚木土结构防御工事和可快速封闭的简易防爆木门,这些简易工事用粗大圆木搭建,再填塞夯土,能够抵御轻武器和普通手榴弹的攻击,以应对突发状况,保证兵工厂内部安全。
第二阶段:内部空间拓展与功能区域的初步划分。
在打通了主要通道并加固洞口后,莫兴华指挥工人们,进一步对山洞内部进行挖掘和拓展,以提供更大的生产和生活空间。
他深知,工厂必须根据生产流程进行合理布局,才能提高效率。
他依据功能需要,对庞大的山洞空间进行了初步划分,这些区域最初以天然洞穴和简易的木质隔断或夯土墙进行区隔:
核心研发区: 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