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
这些工分,在月底结算时,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兑换成少量的额外口粮、布票、肥皂或者其他根据地紧缺的生活物资。
这个“计件考核”的办法一经提出,立刻在“捷克式生产小组”内部引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和热烈的讨论。
一些思想比较保守的老工人,对此表示不太理解,他们习惯了按天计酬,觉得这种“干多干少不一样”的办法,有点“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味道。他们担心,为了追求数量和工分,会不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或者工人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而像李二牛、张嘎这样思想活跃、技术过硬的年轻工人,则对这个新办法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
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回报,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更多的生产任务。
苏婉则耐心地向工人们解释推行这个新办法的目的和意义。
她强调,这并非是为了“剥削”大家,而是为了更科学地评估每一个人的劳动付出,鼓励大家钻研技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出更多更好、能够有效杀伤敌人的武器,支援前线的抗战。
她还负责制定了详细的考核细则,明确了各个零件的工分标准、质量检验流程以及奖惩办法,并亲自负责每天的工时统计和质量数据记录工作,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和试行,“计件考核”的办法逐渐被“捷克式生产小组”的工人们所接受。
事实证明,这种新的管理模式,确实有效地激发了工人们的生产热情和创造力。
大家开始更加用心地钻研技术,想方设法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小组内部也形成了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在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和激励机制的推动下,“捷克式生产小组”很快就进入了紧张而有序的生产状态。
虽然最初的产量依然不高,可能一天也难以完成一挺枪所有零件的加工,但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干劲。
他们知道,自己手中的每一个零件,都关系到前线战士的生命,关系到根据地的安危。
莫兴华欣慰地看着这一切。他知道,盘龙峪兵工厂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是管理和思想上的。
而这场变革,将为兵工厂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系统似乎也对兵工厂在管理模式上的创新给予了肯定。
就在“计件考核”办法推行后不久,莫兴华的脑海中,关于“生产管理(初级)”的相关知识点和经验值,又有了新的增长。
这让他对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这个日益壮大的“红色兵工厂”,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