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管这一核心技术瓶颈的初步突破,为“莫造60毫米迫击炮”的最终诞生扫清了最大的障碍。*丸\夲?神!栈! \首?发¢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60迫研发小组都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莫兴华亲自坐镇指挥,王大锤、李二牛以及其他几位抽调来的技术骨干,分工协作,夜以继日地进行着各个部件的最后加工和装配。
炮闩的制造相对顺利一些。
莫兴华设计了一种结构相对简单但闭锁可靠的断隔螺纹式炮闩,其主要部件可以利用车床和土制牛头刨床进行加工,关键的闭锁齿和击针则由李二牛负责精细修配和热处理。
击发机构则采用了更为简便可靠的迫发式设计,即炮弹依靠自身的重力滑入炮膛,底部底火撞击炮闩上的固定击针而被击发。
这种设计省去了复杂的扳机和击锤机构,大大简化了制造和操作难度,也提高了射速,非常适合根据地目前的生产条件和部队的使用习惯。
炮架和底座的制造,则由王大锤负责。
他选用兵工厂能找到的最粗壮的钢管和厚钢板,经过锻打、弯折和焊接,制造出结构稳固、能够有效吸收后坐力的两脚支架和圆形底座。
为了增加在松软地面上的稳定性,底座上还特意设计了几个可以插入地下的驻锄。
简易的瞄准具,则是莫兴华利用一些废旧的光学仪器零件和刻度盘,以及铜皮、铝片等材料,手工制作而成的。~优¨品,暁\税′王· \勉~肺^悦¨犊,
虽然其精度无法与制式瞄准具相比,但己经能够满足60迫在数百米距离上的概略瞄准需求了。
与此同时,苏婉领导的弹药小组,也在加班加点地试制配套的60毫米迫击炮弹。
她们克服了铸铁弹体砂眼多、装药密度不均、引信偶有失效等一系列难题,终于在十一月底前,成功试制出了第一批(约五十余发)质量相对稳定、引信也较为可靠的60毫米迫击炮弹。
这些炮弹虽然外表粗糙,甚至还带着斑斑锈迹,但它们却是根据地军工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十一月二十八日,一个晴朗无风的上午。
盘龙峪兵工厂的靶场上,洋溢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紧张与期待。
兵工厂的主要领导、60迫研发小组的全体成员,以及闻讯赶来的旅部代表(包括那位对兵工厂寄予厚望的副政委),都聚集在这里,共同见证一个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在靶场的中央,静静地矗立着一门崭新的、黝黑的、散发着冰冷金属气息的火炮。
它就是盘龙峪兵工厂倾注了无数心血,自主研制的第一门“莫造60毫米迫击炮”的样炮!
莫兴华亲自担任第一炮手。?萝,拉¨小¢税^ `无?错?内¢容_
他深吸一口气,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炮身的各个部件,然后从苏婉手中接过一枚沉甸甸的60毫米迫击炮弹。
“装填!”莫兴华下达了清晰的口令。
一名经过简单培训的战士,小心翼翼地接过炮弹,将其尾翼对准炮口,然后松手,让炮弹依靠自身的重力缓缓滑入炮膛。
整个靶场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地盯着那根指向天空的炮管,连呼吸都仿佛停止了。
“放!”莫兴华猛地挥下了手臂!
“嗵!”
一声沉闷而有力的巨响,如同平地炸开的一声惊雷,骤然在盘龙峪的山谷间回荡!
伴随着巨响,一团白色的烟雾从炮口喷涌而出,那枚承载着无数期望的60毫米迫击炮弹,呼啸着冲向天空,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抛物线,飞向了远处早己设置好的预定目标区域!
几秒钟后,远处传来一声爆炸的闷响,一团夹杂着泥土和碎石的烟柱冲天而起!
“成功了!打出去了!爆炸了!”
靶场上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和掌声!工人们互相拥抱,喜极而泣!王大锤激动得胡子都在颤抖,李二牛和张嘎也兴奋得手舞足蹈。苏婉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这段时间以来所有的辛苦和付出,在这一刻都得到了回报。
旅部的副政委更是激动地握着莫兴华的手,连声说道:“好!好啊!莫兴华同志,你们又为根据地立下了一大功!有了这60迫,我们部队的攻坚能力和火力支援能力,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莫兴华并没有被眼前的成功冲昏头脑。他知道,这仅仅是第一炮,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测试,才能全面评估这门样炮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