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己标定好诸元的两门82毫米迫击炮,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出了怒吼!
六发带着呼啸风声的炮弹,准确地砸在了那座最为嚣张的日军中心炮楼的顶部和腰部!
“轰隆隆——”
在一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那座用青砖和水泥砌成的、看似坚不可摧的炮楼,被炸得浓烟滚滚,摇摇欲坠!
虽然没有被完全炸塌,但其顶部的机枪火力点和观察哨,却被彻底摧毁!
“打得好!!” 前沿阵地上的八路军战士们,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这些刚刚装备部队的“盘龙峪一号”82毫米迫击炮,与60毫米迫击炮密切协同,时而对日军的顽固火力点进行精确的“点穴式”打击。
时而又对日军可能发起反冲击的区域进行猛烈的火力覆盖,为我军步兵的进攻,提供了及时而有力的支援。
虽然在激烈的战斗中,也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例如有几门82迫因为连续高速射击导致炮管过热而不得不暂时停止射击进行冷却。
有几发炮弹因为引信受潮或装填不当而未能正常起爆;还有的炮班因为计算诸元失误或阵地选择不当而导致炮弹落点出现较大偏差等等。
但莫兴华带领的技术保障小组,总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导炮手们排除故障,校正弹道,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经过数小时的浴血奋战,我军终于成功攻克了这个日军的重要据点,全歼了守敌,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
这次攻坚作战的胜利,充分证明了“盘龙峪一号”82毫米迫击炮强大的实战能力和巨大的军事价值!
也标志着根据地八路军的炮兵力量,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战斗结束后,莫兴华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他立即组织参战的炮兵指挥员和技术骨干,对这次战斗中82迫的使用情况、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取得的经验教训,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总结。
他发现,虽然82迫的威力巨大,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和规范的地方。
例如,炮兵的侦察和目标指示能力还有待提高;射击诸元的计算和修正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简化和普及;炮兵阵地的选择和伪装技术也需要加强;不同口径火炮之间的协同配合也需要更加默契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也为了使新组建的炮兵部队能够更快地形成战斗力,莫兴华决定,在之前编写的《60毫米迫击炮操作规程》的基础上,借鉴一些从日军那里缴获的炮兵操典,并结合根据地部队的实际情况和此次作战的经验,着手编写一本更为系统和完善的《八路军简易炮兵作战条例》的雏形。
这本条例的雏形,将涵盖迫击炮的基本构造与原理、各种弹药的性能与使用、射击指挥与诸元计算的基本方法、炮兵阵地的选择与构筑、以及炮兵在不同作战行动中的战术运用等等。
莫兴华知道,这又将是一项浩繁而艰巨的工作。
但他坚信,只有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军实际、行之有效的炮兵作战理论和训练体系,才能真正将这些“战争之神”的威力发挥到极致,才能让我军的炮兵力量,在未来的抗战征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这次82迫的“实战锤炼”,也为这本即将诞生的“红色炮兵条例”,提供了最鲜活、最宝贵的素材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