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新少年包青天 > 第1章 盐道谜景

第1章 盐道谜景

砂。仓中盐山被翻开,露出下面七个奇怪的铁箱,每个都连着铜管通向地底。

"是硝石!"公孙策检测后大惊,"他们要用硝石污染盐仓!"

包拯立即命人拆除装置,同时检查盐仓结构图:"这些铜管通向..."

"地下暗河!"展昭指向图上标注,"连通长江水系!"

老仓管战战兢兢地交代:"三日前有位先生来视察,说是工部派来的...给了我们每人一块银子..."

包拯立即提审被擒的黑衣人,终于撬开关键信息:"'盐翁'下一个目标是淮安的清江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清江浦盐课司衙门内,包拯查阅档案时发现异常:近三个月有七批官盐"霉变销毁",经办人都是同一位巡盐御史——林大人。

林府管家声称主人去徐州巡查,但展昭在马厩发现新鲜的马粪:"他根本没离开清江浦!"

一番搜查后,在书房地板下发现密室。室内整齐摆放着七个盐雕,分别对应七大盐关的地形。每个盐雕内部都藏着一份名单,记录着参与私盐网络的官吏姓名。

"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目标..."包拯翻看名单,"掌控整个漕运体系的蛀虫!"

突然,衙门外传来喧哗。差役来报:"盐民暴动!说是官府克扣盐引!"

包拯登高一呼,当众展示林御史的罪证,并开仓放盐平息民愤。骚乱过后,公孙策在衙门前发现几处奇怪的脚印:"不是盐民的草鞋...是官靴!有人混在人群中煽动!"

展昭循着脚印追踪到运河边,发现一艘快船正欲离岸。激战后擒获的船夫交代:"是林大人让我们散布谣言...他带着'盐典'去徐州了!"

《盐典》是记载七大盐关全部机密的典籍,若落入敌手,后果不堪设想。包拯立即率轻骑追赶,终于在宿迁截住了林御史的马车。

车厢内,林御史已服毒自尽,怀中紧抱着半册《盐典》。最后几页被撕去,只残留一行小字:"'七仓俱毁,则盐政崩...'"

包拯立即下令彻查剩余盐仓。五日后,当最后一批硝石装置从临清盐仓拆除时,公孙策长舒一口气:"七大盐关全部保住了..."

展昭却仍眉头紧锁:"但《盐典》缺失的那几页..."

包拯望向运河上往来的漕船:"有人想让我们以为目标是盐仓,实则..."他突然想起什么,"立即去查近三个月的盐税账册!"

户部存档室内,包拯核对着各地盐税。突然,他的算盘停在某个数字上:"扬州盐税少了三成,但太仓银库却分文不少...这笔银子去了哪里?"

顺着银两流向追查,最终指向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地方——皇陵修缮工程!

皇陵总监跪地坦白:"是内务府吩咐的...说要用特殊材料加固地宫..."

包拯亲赴皇陵,在地宫入口处发现几块刻着盐帮暗号的石砖。撬开后,露出里面中空的夹层,填满了特制的硝石粉末。

"原来如此!"公孙策检测后惊呼,"他们要用盐蚀之法,慢慢毁坏皇陵地宫!"

展昭在地宫角落抓获一个正在埋设装置的工匠,他供认是受"盐翁"指使。"盐翁"的真实身份,竟是已故钟郎中的同门师弟——工部水司主事赵庭方!

赵府早已人去楼空,只在书房暗格中找到半本《地脉志》,与茶马古道案中的那半本恰好能拼合。扉页上题着:"盐铁为脉,掌控天下。"

包拯立即通令全国缉拿赵庭方。一个月后,边关传来消息:赵庭方试图越境时被戍卒射伤,临终前撕毁了随身携带的图纸。

"不...…他撕毁的不是图纸,是这个!"包拯看着边关送来的残片。

残片上依稀可辨几个字:"...七仓实为幌,盐路才是...…"

公孙策恍然大悟:"所以真正的阴谋是...…"

"控制整条私盐网络!"展昭拍案而起,"比破坏盐仓更可怕!"

包拯立即提审所有在押案犯,重新梳理线索。终于,从一个不起眼的马夫口中得到关键信息:"赵大人常去淮安的一家茶楼...说那里能'耳听八方'。"

淮安"听风楼"是盐商聚集之地。包拯三人扮作商人潜入,在顶楼雅间发现墙壁中空的夹层,里面藏着一套精密的运河模型,标注着所有私盐通道。

"这才是《盐典》缺失的那几页..."包拯仔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