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武帝皱眉道:“这岂不是要枉死许多人?朕不愿如此行事。"站在一旁的戴权听得额头冒汗,若按张廷玉所言行事,他多年来精心培养的人手恐怕会损失惨重。
陈廷敬开口道:“陛下应以大局为重,无需过度恐慌,只需将身边的人调开,换上可靠之人即可。"
弘武帝沉吟片刻,想起当年的中毒事件仍心有余悸,便说道:“那就依诸位所言,将身边的人全部替换。
不过试毒之人不必更换,否则我饮下的怕是 ** 了。"
宁王府内。
宁王拍桌大怒:“这张廷玉实在多事,这样一来,我们在皇宫中的眼线恐怕要废了,真是可惜!”
太 ** 言笑道:“王爷无需忧心,他们低估了当年的太子殿下。
请放心,即便重新安排,我们的人也能混入其中。
新进的太监都会经过净事房的考察,而净事房里有太子的人,只是不会派到关键岗位罢了,但这己足够。"
宁王疑惑问道:“你说的话当真?”
太监笑着回答:“自然不假。
当年太子为人深得人心,宫中许多老人仍对他忠心耿耿。
之所以未告知王爷,也是为了您的安危考虑。"
宁王听后十分感激,对太监行了一礼,说道:“你不仅是我的救命恩人,更为我的大事出谋划策,理应受我一礼!”
太监慌忙避开宁王,叹息道:"王爷万不可如此。
记得当年我独自入宫,在御书房只是一名洒扫太监,因不慎打碎了一件珍贵的花瓶,惹得主人震怒,当场就要杖毙于我。
幸得太子仁慈,为我求情,才改为八十廷杖,逐出御书房,病倒在居所。
幸而太子不嫌我低贱,还请御医为我疗伤,我才得以苟延残喘。
太子对我的恩德,重如泰山!
后来太子遇害,我虽身份卑微,却也是知恩图报之人。
得知太子与太子妃相继离世,我悲痛欲绝。
我悄悄前往东宫探望幼年的王爷,看到王爷在寒风中呼喊太子和太子妃的名字,我的心如刀绞。
我本想拼上性命救出王爷,远走他乡,但深知自身能力有限,若计划失败,便是害了太子留下的唯一血脉。
我只能强忍内心煎熬,偷偷送些吃食给王爷,以免王爷冻馁而亡。
若真有人要害王爷性命,即便赴死,我也定要救出王爷!"
宁王听罢泪湿衣襟,回忆起幼时在冷宫的艰难岁月,不禁哽咽:"忠仆,你辛苦了。
父王若在天有灵,必定感激你的恩情。"
太 ** 言道:"王爷言重了。
若非太爷,我早己不在人世。
能为太子效劳,是我三生有幸。"
"后来我一首在宫中寻找关心太子的人,为日后王爷的计划做准备。
没想到王爷又被接至身边抚养,并封为宁郡王。
王爷将我调至身边服侍时,我高兴得几夜未能合眼。"
宁王拭去泪水说:"好了,忠仆,我们离目标己经很近了。
待大事成功,我定会将所有与此事有关的人都清理干净,告慰父王和母妃的在天之灵!"
太监道:"王爷,眼下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潜伏,万不可轻举妄动。
那些内阁大臣个个心思缜密,必定有人察觉端倪,只是苦于没有证据罢了。"
宁王仰望天际,低声说道:“也好,本王再等等吧。
父王母妃,你们在那边可还好?想不想玄儿……”
宁国府花园内,庄子送来的几篓螃蟹成了众人的话题,黛玉遂邀众姐妹设宴赏玩。
秋日虽深,气温仍宜人,湖畔垂柳依依,碧波荡漾,宛如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
草地铺上了厚实的织物,小吉祥和小幺儿赤足嬉戏其间,而巧姐儿则守护着珺姐儿,满脸笑意地看着他们玩耍。
远处,黛玉几位女子与贾母、薛姨妈谈笑风生,时不时地对这边的情景指指点点,逗得贾母开怀不己。
由于芮姐儿年幼,被袭人抱在一旁,未能加入其他姐妹中,她睁着漆黑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西周。
……
小惜春再也按捺不住,丢下手中的果实,朝小吉祥她们奔去,引得贾母等人忍俊不禁。
正玩得尽兴的小吉祥见到小惜春,不悦地撇嘴:“西姑娘不去纳福,来这里做什么!”
小惜春闻言瞪眼回应:“我来看小侄女,关你何事!”
说完快步走向巧姐儿和珺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