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神探狄阁老 > 第11章 名册指向金銮殿

第11章 名册指向金銮殿

> 残缺名册如鬼魅低语,揭开铜人血肉来源:兵部失踪士卒、刑部罪臣家眷、吏部微末小官……

> 输送链条盘踞三省六部,毒素需特殊音律操控。¢s_o?k~a·n_s_h+u¨./c¨o-m′

> 狄仁杰攥紧名册残页,冷汗浸透官袍——他面对的是一张笼罩整个朝堂的巨网。

> 面圣之路,己成刀锋上的独行。

---雨,下得愈发急了。洛阳城被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水幕之中,急促的雨点敲打着狄府书房屋顶的青瓦,发出沉闷而连绵的声响,仿佛天地都在焦虑地叩问。书房内,数盏牛油灯的火苗被窗隙渗入的湿冷夜风吹得摇曳不定,在墙壁上投下狄仁杰与李元芳巨大而扭曲、不断晃动的黑影。狄仁杰伏在宽大的紫檀木书案前,案上铺陈着那几页从阴森作坊废墟中抢救出来的残破名册。纸页焦黄卷曲,边缘尽是烟熏火燎的痕迹,墨迹被水浸洇得模糊难辨,仿佛承载着无数冤魂无声的泣诉。他左手边放着一柄精巧的放大镜,右手执一支紫毫细笔,旁边砚台里新研的墨汁散发着清苦的松烟气息。他紧锁着眉头,几乎将整个身体都压在了桌案上,借着摇曳的灯火,用尽目力,逐字逐句地辨识、誊录着那些支离破碎、意义扭曲的暗语。

李元芳侍立一旁,腰间的链子刀随着他偶尔踱步的节奏,发出极其轻微、几乎被雨声淹没的金属摩擦声。他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却非盯着窗外,而是牢牢锁定在狄仁杰笔尖移动的轨迹之上,仿佛要用眼神将那墨迹未干的字句牢牢刻印在心底。书房内空气凝滞,只有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灯芯燃烧的噼啪微响,以及窗外永无止境的雨声,交织出一种令人窒息般的沉重寂静。

狄仁杰的笔尖在一处被水渍严重晕染、仅余几个残缺偏旁的字迹前骤然停顿。他反复用放大镜审视,手指因用力而指节微微发白,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在昏黄灯光下反射着微光。良久,他长长地、沉重地吁出一口气,那叹息声在寂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仿佛卸下了千钧重担,却又带着更深沉的疲惫。“元芳,”狄仁杰的声音低沉沙哑,每个字都像是从喉咙深处艰难地挤压出来,“你看这里…‘甲字营,左三队,缺额伍人,补…’后面的字迹被污损,但前面这几个…”他指尖微颤,点着那几个模糊却依旧能辨认出军籍特征的墨痕,“这是兵部在册府兵失踪的登记暗语!‘补’字之后,恐怕接的就是‘入铜料’!”

李元芳一步跨到案前,俯身细看,锐利的目光扫过那行残缺的记录,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下颌线条绷紧如岩石。他常年行走于军伍之间,对兵部那些晦涩却自成体系的记录符号再熟悉不过。狄仁杰所指之处,那看似寻常的“缺额”二字,其书写笔锋转折的细微习惯,正是兵部文书吏处理非正常减员时惯用的隐晦标记!一股冰冷的寒意瞬间沿着他的脊椎窜升,首达天灵。“大人,这绝非巧合!”李元芳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震惊与愤怒,“兵部…兵部竟也参与其中?他们怎敢…怎敢用我大唐府兵的性命去填那魔窟!”狄仁杰没有立刻回答,脸色凝重得如同外面阴沉的夜空。他放下笔,手指在名册焦黑的边缘缓缓摩挲,指尖传来粗糙的触感,如同触摸着那些消逝生命的枯骨。他缓缓移开这页,露出下面一页同样残破的纸。这一页的记录方式截然不同,字迹更为工整,透着一股衙门公文的冰冷气息,却同样令人心胆俱寒。

“不止兵部。”狄仁杰的声音冷得没有一丝温度,他指向新翻开的一页,“看这里,‘丙字狱,重罪官眷,女口三名,病殁。’还有这里,‘丁字坊,工部小吏王珪,举家赴任途中遇匪,亡。’”他抬起头,眼中燃烧着一种李元芳极少见到的、近乎悲愤的火焰,“刑部大牢!工部小吏!甚至是…举家赴任途中被‘匪徒’所害的低微官员及其无辜家眷!这些在卷宗上被一笔带过的‘病殁’、‘遇难’,原来都成了那‘铜人’炉膛里的‘铜料’!” 他猛地一掌拍在案上,震得笔架上的狼毫笔簌簌跳动,“好一个‘病殁’!好一个‘遇匪’!天日昭昭,竟被如此亵渎!这些国之蛀虫,竟敢以朝廷律法、官府文书为遮羞布,行此禽兽不如、人神共愤之事!”李元芳只觉得一股热血首冲头顶,紧握的拳头指节咯咯作响,链子刀在鞘中发出低沉的嗡鸣。他眼前仿佛浮现出那些被记录在冰冷公文背后的鲜活面孔——戍边的士卒,绝望的女眷,满怀希望踏上仕途却惨遭横祸的小吏一家…他们的生命,竟如此轻贱地被标记、被输送、被投入那熔炼血肉的魔窟!愤怒与寒意交织,几乎要冲破理智的堤坝。

“大人,”李元芳的声音因极度的愤怒而微微颤抖,如同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