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野马,己不再只是图纸与模型,而是跃然于装配台之上的实物机体,具备完整的结构与系统配置。
林壹站在装配线尽头,目光沉静地扫过整个生产车间,最终落在那架野马战机上。
此机,机翼修长,蒙皮紧致,风挡如镜,线条凌厉如刀锋未出鞘的战剑。
尽管涂装尚未完成,标识仍未绘上,但这架战机己具备了穿透云霄的全部素质。
林壹的目光从野马战机的螺旋桨桨尖一路扫至机尾,又缓缓移向车间北侧的一排独立工段。
那里没有引人注目的大型设备,也不见庞大的金属构件,但却聚集着另一群安静却高效的技师团队。
他们不是在造飞机,而是在为飞机准备牙齿。
为了配合P-51的实战需求,林壹早在设计战机之初,便同步启动了弹药与挂载系统的研制工作。
首先是与之适配的机枪弹链与挂架,基于0.50英寸口径重机枪的弹道性能,弹药制造部门重新调整了弹壳冷挤工艺,改进火帽配方,稳定弹速与初速波动。
配套的六挺机枪固定装于双翼内侧,每侧三挺,弹链供弹系统采用电动供弹鼓传动结构,由林壹亲自研制。
挂载系统方面,技工们根据林壹绘制的标准载荷图设计了两类外挂点结构,一种用于挂载副油箱,另一种则专为航空炸弹与投掷器具准备。
在靠近机翼内根部位置,加装了500磅级通用航弹挂架,采用机械锁定+电磁释放双保险机构。
炸弹本体仍采用铸钢外壳、TNT填充(来自于日军仓库的缴获),但林壹对尾翼稳定器进行了优化,使其在高速投放状态下拥有更小的脱靶角。
除了常规炸弹,林壹还推动了针对地面集群目标的小型集束炸弹、对桥梁目标的穿甲延时炸弹、以及用于空战扰乱的曳光弹与燃烧弹的设计试验,这些试制品虽尚未大规模投产,但样弹己陆续投入测试。
另外,为应对日军可能的空中反击,他还指示弹药生产车间着手研制用于P-51挂载的空对空火箭弹,采用旋转稳定式结构,推进剂由延玉县石油化工厂提供的原料研制,虽精度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但具备了一定的拦截或压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