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拿起“A2”箱里的球开始逐个检查。
旁边的韩国队教练看他挑得认真,用英语搭话:“需要帮忙吗?我们队有电子秤,可以测重量。”王楚钦笑着摇头:“不用,手感比秤准。”他这话不是吹牛,八年的时间里,他和孙颖莎用过的球能装满一整个储藏室,什么样的球适合快带,什么样的球适合拧拉,早就在他心里刻成了标尺。
他拿起一个球在掌心搓了搓,指尖感受着球面的光滑度,然后往空中抛了抛,听着球落地的声音。“这个不错,”他把球放进旁边的专用袋,“重量5.4克,弹性系数0.8,适合莎莎的正手。”接着又拿起一个,颠了颠后皱眉扔进废球箱:“这个太轻,才5.1克,我拧拉容易出界。”
挑到第三箱时,他的动作突然慢了下来。这个球的重量刚好5.3克,弹性也适中,可他总觉得哪里不对。他把球往地上拍了拍,听着那声清脆的“咚”,突然想起八年前第一次和孙颖莎配混双,他就是用这种声音的球,把她的正手快带逼得频频失误。
“就这个了。”他把球放进专用袋,嘴角不自觉地扬起。这个球的弹性恢复速度比其他球慢0.1秒,刚好能让孙颖莎的正手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又不会影响他的反手拧拉节奏——这是只有他们俩才懂的“黄金0.1秒”。?3/8+看+书-网¢ \无.错_内-容?
旁边的林钟勋也在挑球,看王楚钦选得差不多了,用英语笑着说:“你们的混双很厉害,明天决赛请多指教。”王楚钦抬头笑了笑:“互相学习,你们的衔接速度也很快。”话虽客气,手里却把挑好的球仔细装进密封袋,袋口用红色记号笔写了个小小的“莎”字——这是他的习惯,每次挑球都要做标记,怕和别人的弄混。
训练馆的等待:藏在球包里的小秘密
孙颖莎的正手训练还在继续。她把王楚钦刚才没发完的球一个个打出去,正手快带、反手快撕、侧身暴冲,每个动作都像教科书般标准。邱贻可坐在场边计时,秒表上的数字显示“连续100板无失误”时,他忍不住吹了声口哨:“可以啊莎莎,这状态明天决赛稳了。”
“还不是被某人逼的,”孙颖莎擦着汗笑,目光不自觉地飘向挑球台的方向,“发那么转的球,生怕我明天接得住似的。”话刚说完,就看见王楚钦提着密封袋走过来,袋子里的乒乓球透过透明塑料,能看到一个个圆润的白色影子。
“挑好了?”她伸手要去拿,王楚钦却往后躲了躲,从口袋里掏出个更小的袋子递过来:“给你的‘专属球’,我在里面挑了10个最适合你正手的,重量都在5.3克左右。”小袋子上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旁边写着“决赛专用”。
孙颖莎捏了捏袋子,能感觉到里面的球个个圆润光滑。“谢啦,”她嘴上说着,手指却在袋子上摩挲着那个笑脸,“你自己的呢?”王楚钦晃了晃手里的大袋子:“我这还有20个,够明天热身和比赛用了。”
邱贻可在旁边看得首乐,故意咳嗽两声:“我说大头,你这挑球的功夫比练球还上心啊?当年让你给队里挑训练球,你说你有‘选择困难症’,怎么到莎莎这就没症了?”王楚钦没反驳,只是把孙颖莎的小袋子往她球包里塞,塞的时候还特意避开了里面的能量胶——他知道她不爱吃橘子味的,怕球沾上味道。
孙颖莎突然想起八年前的体校时光。那时候他们第一次配混双,比赛前需要挑球,王楚钦也是这样自告奋勇,结果挑回来的球不是太轻就是太重,被教练骂了一顿。最后还是她自己重新挑的,他就在旁边蹲着,把每个球都用马克笔写上“莎”字,说这样就不会弄混了。
“想什么呢?”王楚钦的声音把她拉回现实,“再练几组接发球,就去看录像?”孙颖莎回过神来,接过他递来的球拍:“走呗,让你看看我怎么接你的‘专属发球’。”白色的乒乓球再次在球台两端飞舞,撞击声里仿佛藏着时光的回响——从体校的水泥地到多哈的专业赛场,变的是场地和对手,不变的是球台两端的彼此。
战术分析室的深夜:球与爱的双重准备
晚上七点的战术分析室,灯光亮得有些刺眼。大屏幕上反复播放着林钟勋/申裕斌的接发球慢动作,林钟勋的反手拧拉角度刁钻,申裕斌的正手快带速度惊人,两人的配合像台精密的机器,每一个动作都衔接得恰到好处。
“明天的第一局必须抢开局,”肖战指导用激光笔在屏幕上画着圈,“林钟勋的反手拧拉最怕侧下旋,楚钦你就用上午练的那个发球,莎莎你的正手要提前到位,别等球落台再动。”王楚钦点点头,手里转着的笔突然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