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锦州市的城市版图中,凌河区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狐¨恋¨文′学~ ¨免/费`阅·读`它位于锦州市城区东半部,西以中央大街、铁路线、人民北街与古塔区分界;北与古塔区白老户、太和区营盘乡、大齐毗邻;东依紫荆山脉与凌海接壤;南以小凌河为界与太和区相望,总面积40.36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40.2万人。作为锦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凌河区宛如一个城市的心脏,跳动着活力与发展的脉搏,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区域格局:街道与乡村的多样风貌
凌河区下辖6个街道,包含2个行政村、72个社区 。每个街道和乡村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与发展轨迹。
龙江街道,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区域。这里的15个社区紧密相连,居民们彼此熟悉,邻里关系和睦。街道上有各类生活设施,学校、医院、超市分布在各个社区周边,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清晨,社区的广场上满是晨练的居民,傍晚,街边的小餐馆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处处展现出温馨的生活场景。龙江街道还积极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组织各类文艺活动,如社区文艺汇演、书法绘画展览等,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
锦铁街道,因临近锦州铁路而得名,有着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14个社区错落分布,这里商业活动活跃,既有大型的购物中心,也有各类特色小店。街道见证了锦州铁路的发展变迁,铁路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锦铁街道还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对一些与铁路相关的历史建筑进行了保护和修缮,让后人能够了解锦州铁路的历史。
榴花街道,12个社区各具特色。这里有繁华的商业街,也有宁静的居民区。榴花街道的绿化工作做得十分出色,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街边的花坛里四季都有鲜花盛开。街道还积极开展环保活动,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和环保行动,共同营造美好的居住环境。
石桥子街道,以其着名的石桥子早市而闻名。早市位于向阳街与朝阳路交叉口西北处,长约一公里,每天早5点开始营业,9点逐渐收摊。这里以规模庞大、商品丰富和浓厚的烟火气着称,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自发市场,历经30余年发展,现已成为锦州的标志性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地。节假日期间,外地游客络绎不绝。在早市,蔬菜、肉类、海鲜、熟食等生鲜商品,以及肉夹馍、驴肉火烧、炸大枣等地方特色小吃随处可见。1元一个的小肉夹馍,5元4个的驴肉火烧等,吸引着大量本地居民和游客。石桥子街道的10个社区围绕着早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居民们在这里享受着便捷的生活和丰富的市井文化。
康宁街道,13个社区致力于打造和谐、健康的居住环境。街道内有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康宁街道还积极组织各类健康活动,如健康讲座、健身比赛等,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街道的文化设施也较为完善,有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紫荆街道,不仅有8个社区,还有2个行政村,是城乡结合的区域。这里东依紫荆山脉,自然风光优美。街道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打造了一些采摘园、农家乐等项目。在春季,桃花盛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秋季,果实成熟,游客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紫荆街道还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村里保存着一些古老的民俗活动和传统手工艺,如剪纸、编织等,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
历史溯源与文化脉络:岁月长河中的传承
凌河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清康熙元年(1662年)7月,清政府改锦州为锦县,凌河区属之。当时,这里是锦州府下辖的重要区域,随着锦州地区的发展,凌河区逐渐成为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小!说/宅* ?更!新\最?快*康熙三年置广宁府,锦县改隶广宁府,康熙四年移府锦州,治锦县,锦县改隶锦州府,为附郭县,凌河区在这一时期进一步融入了锦州地区的政治经济体系。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京奉铁路修道锦县,这一交通大动脉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凌河区的发展。铁路带来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使得凌河区的商业更加繁荣。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直到1902年俄军才交还京奉路,同时撤出锦州,凌河区也经历了一段被外敌侵扰的历史。
清宣统三年(1911年)3月,裁锦县,归锦州府,凌河区辖地隶锦州府。民国二年(1913年),民国政府撤锦州府改设锦县,锦县隶奉天省辽沈道,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