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对是否开放海运的争论愈发激烈。保守派以"祖制不可违"为由坚决反对,而张居正等有识之士则力主尝试。林远趁势秘密上书,详细阐述了海运的可行性和战略意义,并附上试航报告与成本分析:"一旦倭寇封锁沿海,海运可作为奇兵,将物资运抵辽东;平时则可降低运输成本,增加朝廷赋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张居正的暗中运作下,万历皇帝终于松口,同意进行小规模海运试点,但严令"不可声张,以免惊扰沿海百姓"。林远抓住机会,将第一批货物——五百石粮食和军用物资装上隐海船队。为确保安全,船队分成三路,沿着不同航线驶向辽东,每艘船上都藏有盖着户部密印的"墨印竹简",记录着航行日志和货物清单,一旦遭遇不测,竹简可随浮标漂流,成为追责证据。
当船队顺利抵达辽东时,总兵官望着完好无损的货物,惊叹不已:"陆运需半月,海运竟只需五日,且损耗不足一成!"消息传回京城,张居正借机在朝堂上展示了海运的账本与捷报,虽未明言背后筹备细节,却已让保守派哑口无言。但林远并未放松警惕,他知道,倭寇和严党绝不会坐视海运发展。果不其然,在船队返航途中,遭遇了倭寇的伏击。
隐海船队早有准备,凭借灵活的船身和张居正暗中调拨的火器,与倭寇展开激战。天枢护卫队成员登上倭寇船只近身搏杀,暗影小组成员则趁机烧毁对方的补给船。战斗持续到黄昏,倭寇见占不到便宜,只得仓皇撤退。
这场胜利让万历皇帝龙颜大悦,私下对张居正赞道:"林卿家果然堪当大任。"而林远则趁热打铁,在沿海各地设立秘密补给点,这些补给点表面上是"官办渔货中转站",实则储备淡水、粮草和维修工具;同时训练第二批船员,扩大船队规模。站在漳州月港的码头上,看着一艘艘福船在夜色中起锚,林远深知,大明的海上物流之路才刚刚开始,而背后有了朝廷的默许与支持,他终于能更从容地与倭寇、严党展开较量。
喜欢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