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头紧锁,在即将到来的东北寒冬面前,铁皮房简首不堪一击。
他喃喃自语:"五个月...必须在入冬前建起二十万人的永久住房。"
早在难民抵达前,沈钧就派人到奉天重金招募工匠。如今加上难民中筛选出的手艺人,勉强凑出了五百多名懂建筑的老师傅。但他没有急着开工,而是创造了一套"传帮带"的培训体系:
建筑队:每位老师傅带十个学徒,白天手把手教传统建房技艺,晚上通过投影仪学习现代建筑技术。水泥配比、钢筋捆扎、地下管网铺设,这些超前知识让老匠人们大开眼界。
建材队:组织青砖匠人研究红砖烧制工艺,同时培训河砂开采、水泥生产等技术。一个满脸煤灰的老窑工捧着第一炉试验成功的红砖时,激动得老泪纵横。
工业队:挑选识字的人集中学习火电厂、化肥厂的建造原理。投影仪播放的画面中,高耸的烟囱、轰鸣的机组让这些读书人既震撼又向往。
夜幕降临后,营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露天学堂。六百台放映机同时运转,将简体字教学视频投射在临时搭建的白布上。
沈钧还设置了一套奖励机制效果惊人,学习优秀的小组可以获得大米、火腿肠等稀缺物资。进步显著的个人还能得到闪亮的银元奖励。
因此,营地里随处可见,五六十岁的老人拿着棍棒监督三西十岁子女学习的场景。
"神仙老爷教的东西,肯定有大用!"一个缺了门牙的老汉边啃着奖励的午餐肉边训斥儿子,"学不会就别想睡觉!"
在难民眼中,沈钧己然成了下凡救苦救难的神明。他带来的新奇物件、传授的仙家技艺,无不印证着这个认知。这种近乎狂热的信仰,加上实实在在的物质激励,让整个营地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