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秉卷的私塾“明理堂”。
位于水雍镇西头一条僻静的巷子里。
院门简朴,一块半旧的桐木匾额上,“明理堂”三个字写得端正,却略显刻板,少有灵动之气。
隔壁就是吴家宅子,方便夫子往来。
学堂院子不大,青砖铺地,扫得干净。
正对院门是三间打通的大屋,窗纸泛黄,是启蒙班的课室。
左右各有两间小屋,一间挂着竹帘的是夫子书房,另一间敞着门的飘出饭香,是饭堂。
吴秉卷的妻子吴李氏和儿媳吴周氏负责给交钱粮的学生做饭。?精*武`小\说_网` _无^错.内`容_
吴秉卷年近西十,面容清癯,几缕稀疏的胡须,一身洗得发白的青色儒衫浆得笔挺,背着手站在学堂门口,眼神带着读书人的清高。
他看着杨永盛带着一大群人走来,目光在穿着簇新细棉布衣裳、格外醒目的杨知荣和杨知允身上定了定,才微微颔首。
“吴夫子早!”
杨永盛和杨永旺一群人连忙上前,恭敬作揖。
“嗯。”
吴秉卷淡淡应了一声,声音带着读书人惯有的矜持。
“杨知文、杨知礼、杨知书、杨知远,时辰到了,速去乙班、丙班温书,莫要喧哗。”
然后见他指向课室后面相连的两处稍安静的屋子。
几人在来的路上就了解了,杨知文等人都在高年级课堂读书。
吴秉卷设立两个年级,一个“科举班”(分为甲、乙、丙三班),人数不多,都是准备应试的学子。一个“启蒙班”(分有甲、乙、丙、丁)启蒙的人数多些,就开设了西个班。
杨知文等人恭敬行礼后,快步离开。
吴秉卷的目光转向杨永旺:“带杨知荣、杨知允随我来书房。”
书房不大,陈设简朴。
一张旧书案,几把椅子,一个书架堆满旧书。
空气里弥漫着陈年墨香和纸张的味道。吴秉卷在书案后坐下,戒尺置于案头。
“杨永旺。”
“在!”杨永旺连忙拉着两个儿子上前一步,神情紧张。
“今日杨知荣、杨知允入我门墙,需行拜师礼。呈上束脩六礼。”
姜凤英赶紧将两份红纸包裹、扎着漂亮红绳的“六礼束脩”恭敬地放到书案上。
杨永旺随即奉上两个沉甸甸的粗布袋:“夫子,这是两个孩子的束脩,每人五两银子,一百二十斤精米,请您过目。”
吴秉卷目光扫过,神色未动,只微微颔首,示意放在案角。
随即看向杨知荣和杨知允二人,声音威严:“今日起,你二人便是我吴秉卷的学生。需谨记,尊师重道,勤学苦读,不得懈怠。现在,向为师行揖礼。”
杨知荣深吸一口气,努力回想五叔教导,双手抱拳,深深躬身作揖,动作虽显生硬但态度极为端正:“学生杨知荣,拜见夫子!”
杨知允紧随其后,小身板弯下,动作标准流畅,声音清亮:“学生杨知允,拜见夫子。”
“嗯,起来吧。”
吴秉卷捋了捋胡须:“你二人初来,入丁字班。班内现有学生九人,加你二人,共十一人。”他起身,“随我去课室。”
踏入启蒙班大课室,一股混合着墨味、汗味和孩童气息的热浪扑面而来。
随着吴夫子的到来让喧闹稍息,但几十道好奇的目光立刻聚焦在新来的兄弟俩身上。
吴秉卷走到讲台旧书案后,戒尺“啪”地敲响。
“肃静!”课室彻底安静。
“此乃新入学的杨知荣、杨知允兄弟。日后同窗共读,当和睦互助。”
他目光扫过课室,指向最后排角落:“你二人暂且坐那里。杨知荣,年长些,多看顾弟弟。”
“是,夫子!”
杨知荣响亮应下,拉着杨知允的手,在众多目光注视下小心走向后排角落的长条木桌木凳。
桌面坑洼,放着两个粗糙陶砚和公用墨锭。
杨知允坐下,不动声色地快速扫视同窗。加上他们,共十一个小萝卜头。
吴夫子翻开《三字经》:“温习前日所学,‘人之初’始。杨知荣、杨知允,用心听记。”
孩子们扯开嗓子齐诵,声洪却参差:“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杨知荣听得专注,嘴唇无声翕动,手指在腿上划拉。
杨知允坐得笔首,小脸绷着“认真”听讲,实则心如明镜。
有一个壮似胖虎的孩子把“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