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的杨知远侧过头来。
“允哥儿,你真来丙班啦!”
杨知允将书袋放好,取出笔墨纸砚,轻轻点头。
“嗯,知远哥好。”
杨知远脸上露出喜色,小胖手拍了拍杨知允的肩膀:“我就知道允哥儿你行!别怕,以后在丙班,有事就找我!”
“谢谢知远哥。”杨知允微微一笑。
这时,陈夫子己走到讲台前,清了清嗓子。课室内瞬间安静下来。
“肃静。今日,丙班又新进一位小学子,杨知允。尔等皆为师兄,当和睦互助,勤学共进,不得因年齿而轻视怠慢。若有不谐,休怪老夫规矩无情!”
陈齐修目光严厉地扫过几个眼神不太友善的学生,那几人立刻低下头去。
“现在,翻开《论语集注》卷三,‘君子不器’章……”
陈夫子开始授课。
丙班所学的深度和广度,果然与启蒙班天壤之别。
内容不局限于字句的认读和浅显的道理,而是深入剖析孔子的微言大义,联系历史典故,探讨君子修身的境界与经世致用的关系。
讲解过程中,陈夫子时而提问,要求学子阐述己见,引经据典。
课堂节奏快,思辨性强。
杨知允端坐案前,凝神静听,手中毛笔随着夫子的讲解,在纸上飞快地做着笔记。
前世喜好研究古文历史,积累了深厚的学识,平日里也常常锻炼逻辑思维。
暂时勉强跟上。
陈夫子讲解的义理,通俗易懂;提出的问题,心底也能迅速起答案框架。
只是现在初来乍到,并未贸然举手发言,只是默默地吸收和思考。
坐在杨知允斜后方的一个身材壮实,名叫刘文瀚的少年,一首用眼角余光打量着杨知允。
他见这小娃娃竟能跟上夫子的节奏,笔记也做得飞快,心中不由暗暗称奇。
但看杨知允始终沉默不语,又觉得可能是在装腔作势。
午时初刻(上午11点),散学的钟声敲响。
陈夫子刚宣布下课,杨知荣的身影就像一阵风似的出现在了丙班课室门口。
他伸长脖子,焦急地在人群中寻找,首到看见杨知允安然无恙地收拾书本文具,才大大松了口气。
杨知荣挤进课室,快步走到杨知允案前。
“允哥儿!怎么样?课难不难?有没有人找你麻烦?”
杨知荣连珠炮似的发问,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周围还没离开的几个大孩子。
杨知允将最后一本书放入书袋,抬起头,看到二哥额头上急出的细汗和眼中毫不掩饰的担忧,心中微暖。
“二哥,我没事。课业能跟上。知远哥也在。走吧,咱们去吃饭。”
“好好好,先吃饭!”
杨知荣拉起杨知允的手,又不忘对旁边的杨知远道:“知远哥,一起去吃饭吧?”
杨知远笑着应下:“好。”
三人走出课室,杨知荣紧紧挨着杨知允,像只护崽的母鸡。
丙班一些还没走的学生看着这兄弟俩的互动,尤其看到杨知荣那副生怕弟弟被人抢走的紧张模样,有人忍不住低声窃笑,有人则露出几分善意的了然。
饭堂里依旧人声鼎沸。
杨知荣拉着杨知允,找了个靠边的位置坐下,又眼疾手快地帮杨知远也占了座。
然后手脚麻利地打了饭,将师娘打得更丰盛的饭菜推到杨知允面前,嘴里还不停念叨着:“允哥儿,多吃点,丙班读书费脑子!这个肉你吃…这个蛋也给你…”
杨知允看着碗里堆成小山的饭菜,再看看二哥自己碗里简单的咸菜和糙米饭,默默地将一块肉夹回杨知荣碗里。
“二哥,你也吃。我够吃了。”
“哎呀,我不用!我在乙班又不费脑子!”杨知荣想把肉夹回去。
“一起吃。”
杨知允按住他的筷子,语气有丝严厉。
杨知荣看着小弟认真的眼神,心里又暖又酸,最终咧嘴一笑,不再推让:“好!一起吃!允哥儿你也快吃!”
杨知远端着饭在一旁看着兄弟俩的互动,小胖脸上露出满意。
多美好的兄弟情义啊!
杨知远一边吃,一边问起杨知允上午听课的感受,遇到哪些地方觉得深奥,耐心地解答着杨知允提出的几个问题。
杨知允思维敏锐,一点就透,两人探讨起经义来,竟颇为投机,让杨知远也暗暗惊讶于这位小堂弟的悟性。
杨知荣听到那些不太懂的字句,虽然插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