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宅进火的日子终于到了。·E′Z′小?说·网. .免+费-阅,读-
这一日,天公作美,冬阳和煦。
杨家村尾的空地上,早早便支起了十几口热气腾腾的大灶。
族里的婶子、大娘们系着围裙,手脚麻利地穿梭忙碌着,洗菜、切肉、蒸米、炸丸子……
笑语喧哗,锅碗瓢盆的碰撞声。
同村外姓的乡亲们也自发地赶来帮忙,劈柴、挑水、摆放借来的桌椅板凳,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真诚的笑容。
杨家村能有今日的红火,全靠杨永旺一家,尤其是他家小儿子,杨知允,功不可没。
大家都把这份感激,化作了此刻抢着干活的热情。
宅子的大门敞开着,崭新的门楣上挂着红绸。
杨永旺和杨志显穿着簇新的衣裳,站在门口迎客,激动得脸色泛红。
姜凤英和杨金花也换上了体面的新衣,指挥着女眷们布置厅堂、摆放果品点心。
最先到的是吴秉卷夫子和陈齐修夫子,两人都带着家眷。
吴夫子依旧严肃,但眉宇间透着喜气。
陈夫子则笑容满面,不住地打量着这气派的新宅。
紧接着,一辆装饰华丽的马车在村口停下,沈砚之带着阿福和一份厚礼翩然而至。
他今日穿着一身宝蓝色锦袍,更显俊朗不凡。
“恭喜恭喜!乔迁新居,大吉大利!”
沈砚之笑着拱手,目光扫过崭新的宅院,眼中也闪过一丝惊叹。\齐!盛¨小+说\网¢ _最-新?章^节\更?新_快,
“沈兄。”杨知允作揖。
“允弟这宅子,果然不同凡响,比图纸上看着还要气派!”
自合作一事敲定开来,沈砚之和杨知允两人以兄弟互称。
“沈少爷谬赞了!快里面请!”杨永旺连忙将贵客迎进门。
族长杨宗源、村长杨志向、杨永毅、杨永盛等族中重要人物也都早早到了,簇拥着几位贵客。
吉时一到,鞭炮齐鸣,噼啪作响,震耳欲聋,红纸屑漫天飞舞。
在族中长辈的主持下,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进宅仪式。随后,杨知允便成了临时的导览。
“吴夫子,陈夫子,沈少爷,这边请。”
杨知允小大人似的在前面引路。步履沉稳,声音清晰,为众人介绍着新宅的格局与匠心之处。
他引着众人踏上光洁的石板地面。
“前院地面与院墙皆用板岩铺砌,坚固平整,无惧风雨。”
“中院正厅,取‘方正通达’之意,梁柱皆为硬木,榫卯结构,未用一钉。”
众人步入宽敞明亮的厅堂,抬头可见粗壮规整的房梁。
“此月亮门洞,取‘月满则盈’之吉兆,石条打磨光滑,拱券弧度精准。”
穿过门洞时,沈砚之忍不住伸手摸了摸那光滑的石壁。
步入后院,眼前豁然开朗,池塘清澈见底,假山嶙峋自然,翠竹掩映,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d¢a¨w~e-n¨x+u′e′x*s¨w!.~c/o?m,
“后院引后山活水,凿池堆山。假山石料皆为后山精选板岩,力求师法自然。池中锦鲤,亦取‘有余’之吉兆。”
“妙!实在妙!”吴夫子捻须赞叹。
“格局方正大气,细节巧夺天工,更难得是这份‘道法自然’的意境。知允,你这宅子,颇具君子之风啊!”
陈夫子也连连点头:“心思缜密,慧心巧思。这板岩运用之妙,今日亲眼得见,方知允弟当日所言非虚。”
沈砚之更是满面春风:“好!好!有此实物为证,我们沈杨石业的招牌,想不响亮都难了!允哥儿,你这可是给我送了份大礼!”
参观完毕,宴席正式开始。
偌大的前院和中院,密密麻麻摆满了桌椅。
鸡鸭鱼肉,时令菜蔬,各色糕点,流水般端了上来,香气西溢。
村民们按辈分、亲疏落座,欢声笑语,觥筹交错,热闹非凡。
最重要的主桌设在中院正厅内。
上位坐着吴秉卷、陈齐修、沈砚之三位贵客,杨宗源、杨志向、杨志显、杨永旺作陪,杨知允也被特意安排坐在了杨永旺身边。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愈发热烈。
杨永旺作为主人,激动地起身敬酒:“今日寒舍简陋,承蒙吴夫子、陈夫子、沈少爷不弃,大驾光临,蓬荜生辉!我杨永旺一介粗人,嘴笨,就一句话:感谢!感谢夫子们对犬子的教导!感谢沈少爷对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