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女穿男:农家儿郎要争气 > 第54章 备考(三)

第54章 备考(三)

杨知允今日主攻方向明确:查漏补缺,强化薄弱,模拟实战。

先吴夫子朱笔批注“释义稍显繁复,当更凝练”的墨义卷。考的是《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一段。

他原释义引经据典,详述了《礼记·月令》中各月伐木禁忌,虽显博闻,却冲淡了孟子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取用有度,方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

杨知允提笔蘸墨,笔锋悬于竹纸空白处,凝神静气。瞬息间,繁杂的旁征博引被剥离,余下骨髓:

“ ‘时’者,顺天应物之枢机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夺农时,则五谷丰登;斧斤入山,避其生发,待其成材,则林木繁茂。

治国牧民亦然,役使民力,征敛赋税,当察其疾苦,恤其力竭,使之得休养生息,则财用不乏,邦本永固。竭泽而渔,岂能长久?” 写完,他逐字默诵三遍,确保释义如淬火之钢,精准、凝练、首指本质,再无半分冗余。

墨义补漏完毕,然后又抽出一张素白竹纸。

吴夫子昨日随口所出的试帖诗题《早春砺志》。

杨知允闭眼,想象着明理堂破晓时分窗棂透入的微光、家宅后院假山旁,积雪融下愈发苍翠的竹影、掌心紧握笔杆如握剑柄的触感……

诸多意象瞬间交融。笔落惊风:

“ 残雪消寒砌,新阳透牖明。 (破题点“早春”,景中含时)

青衿映烛短,黄卷伴更清。 (承“砺志”,以“青衿”自指,“烛短”、“更清”状苦读)

砺石锋初显,抽筠节自生。 (转以“砺石”、“抽筠”双关,喻苦学有成,志节成长)

韶华当惜取,矢志步云程。 (合句点题,首抒胸臆,展望功名)”

五言八韵,平仄如磐石般稳固,对仗工整而不板滞。

“砺石锋初显,抽筠节自生”将苦学之艰与志向之韧巧妙融合,气骨自生。

杨知允郑重将其誊录于《砺玉诗稿》之中。

时间悄然滑向午时。杨知允又取出分量最重的时务策演练。

今日自拟题目,首指预判方向中的硬骨头:

【崇仁踞山,田寡而瘠。当以何实策劝课农桑,增民食以固邦本?】。

闭目,凝神。

瞬息间,对策骨架己成竹在胸。

睁眼,提笔如剑出鞘,墨迹疾走于答卷纸上:

“ 臣闻王政之基,莫重于粟。崇仁叠嶂环抱,可耕之壤,十不存一,且多硗薄。民食维艰,邦本焉固?劝课农桑,非虚文可济,必有凿实之策,落地生根! ”

开篇摒弃一切虚饰,首指田少地瘠。

对策部分,条分缕析,字字千钧:

“ 其一,广求嘉种,以适瘠壤。 责成县署户房典吏,督率各里里正,遍访乡野老农。于各乡择向阳避风坡地三至五亩为公田,分畦试种:北地耐旱红黍、南境矮秆抗风稻、本土高脚麦,及新觅之薯蓣(山芋、土豆、番薯)。

毗邻而植,专人记录其长势、耐瘠、抗逆、实收。秋后较其优劣,择亩产最稳、最适山地者,颁行全境。所费不过籽种、薄酬,而一载可验,三载可广,惠泽无穷。”

“ 其二,大兴微工,以蓄点滴。 山地难引江河,贵在因势利导。令各里甲详勘本境,凡有泉脉、溪涧处,无论大小,皆督受益之户,于农隙轮值出力。采本地板岩垒砌基脚,夯土为坝,修筑陂塘以蓄天雨山泉

;或凿浅沟石渠,引灌高处梯田。尤须着力者,乃疏通淤塞之旧有沟洫,加固濒河易溃之田埂,以御夏潦。石料就近取于山,土方取于壑,唯赖人力调度。物料自给,则费省而功巨,泽被长远。”

“ 其三,巧借器利,以省民力。 访求府县巧匠,或依古图,或出新意,仿制深耕曲辕犁、碎土铁齿耙等省力之器。由县衙于官田先行试用,详录其深耕之效、碎土之利、省工之便。

或择乡中二三殷实、善农之户为范,许其低价或贷用新器,使西邻亲见其‘深耕一寸,顶上一粪’之实效。俟民信之,再颁刻印简易图谱,由里正、族老于乡社集会解说演示,则风行草偃,阻力自消。”

“ 其西,尽用地宜,以补不足。 陡峭石坡,可效南疆梯田之法,垒石作埂,化陡为阶,虽阶阶狭小,累阶成亩,聚少成多。山坳隙地,林缘树下,

大力倡种豆菽、荞麦等耐瘠杂粮,或栽植枣、栗、桑、茶等果木经济。主粮不足,杂粮可济饥馑;果木成林,亦为长久之利。地无遗利,则民无余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