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会出现所谓的天人五衰,迅速老去乃至辞世,若是想要留下肉身舍利,则需要长时间的节食乃至有选择性的药物辟谷,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反之,武丹一脉则是肉身强大不已,精神心性乃至智慧却要比文丹一脉艰难了许多,若非有天大的机缘乃至天生灵性,破碎虚空之后,便再难找到前行之路。
而‘空’传授给杨猛的,则是猿公一族千百年来总结而出的本能之法,属于道佛两家所说的动功,讲究的是以动功吞气锻体,以丹劲搬运气血化入精窍通神,最后再以神炼心意明智,感悟上乘境地的功夫,要求自然纯粹心无旁骛,无论前行之路是艰难还是险阻,只以天赋灵性本能勇往直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空’选择的精窍在肺,通过日炼之法吞气练肺,使得肺部精窍内的气血强大,进而提高吞气练气的功夫远超同侪,反过来又以强大的练气功夫,进一步刺激乃至贯通百脉骨骼的气血,直至打破身体虚空得见真性本如,自然可在神意上另有建树。
这种以五脏化为精窍的法门,汉唐以来最为常用,而那四位前辈先贤的选择,才属于宋代以后道、佛、武、剑四门修行的丹道正统,只是让杨猛有些惊讶的是,五脏精窍虽然在体外的异象或功效不如四脉明显,但对于身体的生机激发乃至气血掌控,却别有一番说不出的奇效。
按照‘空’的说法,这也是他能凭着还丹境地的血肉之体,保持三百多年不衰败的根本。
当然,无论这两种修行路数功效到底如何,杨猛的灵魂毕竟来自于后世,对于人体的了解虽然不一定比上古修士要强,但在五脏六腑对应得身体领域方面,起码也经过了后世人体解剖医学高度发达的验证。
所以,杨猛在两厢验证综合考量后,决定选择将心脏作为日后修行的精窍,并将这种将气血灌注心窍的法门,称为炼心之法。
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动力,也算得上气血运行的源头,心强,则力壮骨强,心弱,则生机衰败,百病横生。
对于杨猛的选择,‘空’也是深表赞同的,或许这个时代的人大多都处于蒙昧状态,但对于开通肺部精窍,可以内视入微的‘空’来说,自然明白心之一窍,对于人体是如何的重要。
如此一来,杨猛的修行便又与前人先贤有所不同,甚至连‘空’也只能指点他如何搬运气血,如何灌注精窍,至于真正修心通神的功夫,却又要靠他自己来把握了。
关于这一点,杨猛并没有丝毫的担心,或许自己的功夫及骨骼气血的层次,仍与‘空’的差距极大,可若是说到对身体内脏的功效了解,恐怕这个时代之中,还真就没几个人能超过他。
只是,想法虽然是好的,可当杨猛真正开始搬运气血加速灌注到心脏之后,他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仍犯了想当然的错误,而灌注心脏为精窍的想法,难度甚至还在‘空’所形容的肺脏之上。
肺部精窍以肺泡为基,通过大量的吞吐呼吸,锻炼肺部得以壮大。
而心脏,按照杨猛在后世的了解中,的基本乃是所谓的心肌细胞。
心肌细胞在受到血液与氧气的刺激后,会发生收缩,刺激消失则舒张,一次收缩和舒张的过程,便组合成了心脏的一次完整跳动,而还有少量的特殊心肌细胞,会按自身固有的规律,不断地产生兴奋并传导给普通心肌细胞,对其进行刺激使之收舒。
而当杨猛第一次将大量包含着氧分的气血灌注在心脏的时候,心脏在那一刹那的跳动,简直可以比拟超强马力的发动机,其动力之强劲,速度之汹涌,即便是杨猛这等身体达到人体强化极限的丹道大师,不免都为之心悸、胸闷起来。
心跳的速度,过快和过慢那都是病,那么,如何合理地控制这个速度,如何将灌注的气血剂量细分化、系统化,便成为了杨猛眼下需要攻克的第一个重大课题。
所谓盲人摸象,便是如此,即便有着‘空’在一旁的指点,这个过程仍然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开始的时候,通过身体难受的程度,杨猛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十次灌注里面,恐怕会有八次会对心脏乃至身体血脉,造成极其微小的伤害。
幸运的是,在他体内换骨生髓的同时,身体自我的再生及修复能力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等到每一次心悸的感觉过后,大概五分钟左右就可以恢复正常,而这种强行灌注气血的方法,虽然会让身体机能临时出现一点紊乱的迹象,但等到身体自动调节适应了之后,便又可以感觉到十分地舒爽轻松。
精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