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时百家齐聚,万众瞩目,若是李相能在那时拿出一部完善的新律,于学宫之上公布,岂不是能让我法家声威更盛?”
社稷学宫?
这他并不陌生,昔日的齐国的稷下学宫,便是汇集了天下贤士诸子百家。
“我欲打造大秦社稷学宫,共邀诸子百家讲经论道,还望李相先行做好准备。”
这确实是个光耀门楣,提升法家地位的好机会。可一想到那浩如烟海的卷宗和亟待梳理的条文,李斯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
他苦着脸道:“殿下,非臣推诿,实在是……人手不足啊!”
“臣麾下那些法家弟子,虽勤勉有余,但堪当大任者,确是寥寥无几啊。”
李斯是真的愁,那些门生,要么是只会死抠条文的书呆子,要么就是眼高手低,让他们去编辑这新法条,就他李斯都不放心。
扶苏似乎早料到他会如此说,微微一笑。
“我这里倒是有个人选。”
“此人出身不高,只是个地方小吏,但于律法一道,颇有钻研,且极擅文书,条理分明,做事也稳妥细致。”
“不知李相,可愿拨冗见上一面?”
李斯心头微微一跳,抬起眼帘,目光落在扶苏平静的脸上,眼神深处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探究。
太子亲自举荐的人?
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吏?
这本身就透着不寻常。
要么此人确有惊世之才,让太子都忍不住破格提拔。
要么,就是此人背景特殊,与太子有着不为人知的关联。
李斯更倾向于前者。
毕竟以扶苏近来展现出的沉稳心性和行事手段,显然此人必有可取之处。
再说了,太子举荐,他若首接回绝,岂非显得自己心胸狭隘,不识抬举?
况且自己确实感觉自己的精力大不如前,手下那些弟子又良莠不齐。若能得一得力助手,何乐而不为?
想到此处,李斯紧绷的嘴角松弛了些许。
他躬身,语气比刚才多了几分郑重:“既然是殿下看重之人,想必有其不凡之处。”
“臣,自当一见。”
扶苏笑着说道:“此人,姓萧,名何。沛县小吏。”
“沛县虽小,但户籍、税收、诉讼无一不井然有序,皆赖此人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