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郡,吴县。·3!0-1^b+o′o+k`..c!o-m*
项梁府邸书房,灯火静静燃烧,将项梁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拉得细长, 他坐于案前,面前摊开着一份粗糙的纸张——“大秦周报”。
他的指尖在光滑的案几上无声地滑动,目光深沉,看不出喜怒。
连日来,他几乎未曾合眼,脑中反复盘旋的,皆是这份薄纸带来的惊涛骇浪。 几名心腹门客分坐两侧,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他们曾是项梁掌控吴中舆论的耳目,如今却在这份周报面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
“项公,”一名老成门客终于忍不住,低声开口,声音干涩,“此物……己成燎原之势。咸阳那边人手一份不说,如今吴县街头巷尾,孩童走卒亦能引述一二。昨日我亲闻,有农夫在田埂议论,称‘扶苏殿下既己减免田租,我等自当勤力耕作,莫负皇恩’。”
“更有甚者,”另一人补充,语气沉重,“他们竟刊登所谓‘楚地旧贵熊心,感念大秦一统之功,主动献出家传兵书,以助朝廷教化万民’的鬼话!此等诛心之言,比刀剑更利!”
有门客愤然:“项公,不如我等联络各地豪杰,暗中派人将这些妖言惑众的报纸尽数焚毁,再将那些当街念报之人痛打一番,看他们还敢不敢如此猖狂!”
项梁眼皮都未抬一下,声音平淡却带着浓浓的威严:“蠢材。?墈+书·屋/ `哽-薪?蕞¢筷?堵得住百张嘴,堵得住天下悠悠众口么?秦庭此举,非为一时宣传,乃是要从根子上,换了这天下人的心,绝了我等复楚的念想。焚报打人,不过是匹夫之勇,徒增笑柄。”
他终于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秦廷用的是阳谋,堂堂正正,我们若只懂阴私伎俩,焉能成事?”
书房内再次陷入死寂。门客们羞愧地低下头。 但项梁心中清楚,这不是简单的舆论争夺,这是扶苏在下一盘大棋,要将六国遗民的反抗意志彻底消磨。
“启禀项公。”门外侍卫的声音打破沉寂,“门外有位自称张良的先生求见。”
张良? 项梁眉峰微不可察地一动。 张良的大名他自然也听说过,没想到他竟来了吴中?
他沉吟片刻,声音平静无波:“请他进来。”
片刻,一个身形清瘦的文士被引了进来。 他步履从容,神色淡然,仿佛不是走进一位地方豪强的府邸,而是踏入故友的书斋。~6/吆¢墈,书_蛧- ′庚`歆,嶵~哙¨
“在下张良,见过项公。”张良拱手行礼,姿态不卑不亢。
项梁的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数息,缓缓开口:“你便是张子房?”
“秦王失道,天下共逐。张良不过是顺天应人,为韩国复仇,为天下人出一口恶气罢了。”张良语气平和,仿佛在陈述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项梁心中暗赞一声“好胆识”,面上却不动声色:“先生远来,所为何事?若只为寻一安身之所,项某或可略尽地主之谊。”
他的语气带着一丝审视,显然并未因对方的名声而轻易信任。
张良坦然一笑,目光落在那份“大秦周报”上。
“项公胸怀匡扶天下之志,张良此来,自是为项公解惑而来。”
他拿起那份周报,轻轻一抖:“此物看似无懈可击,实则大有可为。秦廷能办‘周报’,我等为何不能有自己的‘报’?”
项梁闻言,陷入了更深的思索。他的指尖在案几上轻轻叩击,发出极有规律的闷响。
半晌,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子房此言,倒有几分新意。只是,秦廷以国家之力推行,财力、人手、名义,皆非我等所能比拟。即便勉强办起,如何取信于民?又如何与官府抗衡?稍有不慎,便是自投罗网。”
他一连串的问题,看似质疑,实则是在考量此法的可行性与风险。
张良从容应答:“项公所虑极是。若我等以草莽之名办报,自是事倍功半,甚至引火烧身。但若借力打力,则局面迥然不同。”
他看向项梁,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会稽郡守殷通,此人项公想必熟悉。其人虽无雄才大略,却酷爱虚名,急于表现,又常患得患失,唯恐郡守之位不稳。我们可以说服他,以会稽郡守府的名义,刊发一份……‘会稽日报’!”
“会稽日报?”项梁的指尖停住了,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正是。”张良肯定道,“频率更高,信息更速。表面上,为殷通歌功颂德,刊其政绩,报郡中民生。如‘郡守大人宵衣旰食,为民请命,减免杂税几何’;‘某地大疫,郡守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