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英烈传奇 > 第206章 车辙碾过旧岁痕,少年功成忆往昔

第206章 车辙碾过旧岁痕,少年功成忆往昔

那年,他调任幽州节度使,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局面——契丹人屡屡南下劫掠,边境百姓苦不堪言;而世代居住在幽州以北的奚族,夹在大唐与契丹之间,处境艰难,时常被契丹胁迫,卷入战事。

他到任后,没有一味强硬征讨。他先是厉兵秣马,在边境打了几场硬仗,大败契丹主力,让他们不敢轻易南下。

更重要的是,他对奚族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当时奚族的牧场被契丹侵占,部众食不果腹。他不仅没有趁火打劫,反而调拨了一批粮食、布匹支援他们,还派去了工匠,教他们筑城、耕种。

,!

有部将不解:“奚族反复无常,大人何必对他们如此?”

他却说:“他们不是天生想作乱,是被逼的。给他们一条活路,他们自然会站在我们这边。”

果然,奚族首领被他的诚意打动,亲自带着部众来降,愿意世代归附大唐。他还亲率唐军,帮奚族收复了被契丹侵占的牧场,与他们歃血为盟,约定“永为兄弟,互不侵扰”。

在幽州的两年,他一边防备契丹,一边安抚各族,边境出现了难得的安宁。百姓们为他立了生祠,奚族人更是尊称他为“天策可汗”。

那时的他,已经明白,治理边疆,光靠武力不行,还需要智慧和胸怀,需要让不同民族的人,都能感受到大唐的包容与温暖。

杞县落魄,初心不改(二十四岁)

马车驶过一片荒芜的土地,让他想起了被贬杞县的日子。

或许是他在幽州的做法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或许是功高震主引来的猜忌,二十四岁那年,他因“处置边务失当”的罪名,被贬为杞县县令。

杞县贫瘠,吏治混乱,比他初到睢阳时的情况还要糟糕。有人嘲笑他:“龙小将军从云端跌落泥潭,怕是爬不起来了。”

可他没有消沉。在杞县的一年里,他微服私访,查清了几起积压多年的冤案,严惩了几个为非作歹的劣绅,还组织百姓修了一条水渠,缓解了旱情。

虽然时间不长,却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底层百姓的疾苦,也让他对地方治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很多时候,百姓需要的不是多么宏大的蓝图,而是能解决他们吃饭、喝水、打官司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这段落魄的经历,磨平了他身上的锐气,却也让他的内心更加坚定。他暗暗发誓,若有朝一日能重获重用,一定要做些真正对百姓有益的事。

睢阳七载,新政花开(二十五岁至三十二岁)

思绪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回到了睢阳。

开武十九年,他来到睢阳,正是带着杞县的思考和对百姓的承诺。七年里,他扳倒刁光斗,推行摊丁入亩,让书生下田,搞盐铁国有,修通道路……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却也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他想起刚来时,百姓的怀疑和观望;想起推行新政时,乡绅的阻挠和世家的施压;想起第一次看到女子夜校的烛火,第一次听到六艺传习所的读书声,第一次收到百姓送来的感谢信……那些画面,温暖而有力量。

玉倾城端来一杯热茶,看着他沉思的样子,轻声问:“在想什么?”

龙天策接过茶杯,暖意从指尖蔓延到心底,他笑了笑:“在想,时间过得真快。从十五岁在凉州领兵,到如今三十二岁去汴州赴任,仿佛就在昨天。”

“是啊。” 玉倾城也感慨道,“你这一路走来,太不容易了。”

“不容易,才有意思。” 龙天策看着窗外,目光变得悠远而坚定,“以前总觉得,能打胜仗,能守住疆土,就是本事。来睢阳这七年才明白,能让百姓安居乐业,能让土地长出更多粮食,能让孩子们有书读,才是更实在的功业。”

他顿了顿,握紧了拳头:“在凉州,我守护的是大唐的疆土;在淮南,我平定的是叛乱;在幽州,我安抚的是边疆;在杞县,我初识了民生疾苦;在睢阳,我实践了自己的想法。现在去汴州,去河南道,我想做的,是把睢阳的经验推广开,让更多的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马车继续前行,碾过历史的车辙,驶向未知的前方。

那些年少时的英勇,青年时的历练,贬谪时的沉淀,睢阳时的实践,都化作了他脚下的基石,支撑着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他知道,前路不会平坦,河南道的世家势力盘根错节,推行新政的阻力会比在睢阳时大得多。但他心中有底——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身后有玉倾城的智慧,有赵胜、刘晔的辅佐,有夜凌的忠诚,更有千万渴望过上好日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