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那么难吃,甚至……有点香。”
龙悠悠向来胆大,见状也毫不含糊,抓起一只就塞进嘴里,边吃边点头:“嗯!好吃!比我上次在长安吃的油炸蜂蛹还香!”
花蓉(虽已嫁入高家,但此次因蝗灾前来协助)也笑着夹起一只,细细品尝:“口感酥脆,若是撒点盐,味道会更好。”
几位夫人的举动,比龙天策亲自品尝,更具冲击力。她们都是身份尊贵的女子,连她们都敢吃“神虫”,而且吃得津津有味,百姓们心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崩塌了。
“原来……这神虫,真的可以吃?”
“连夫人们都吃了,肯定不是什么神虫!”
“太守说得对,这就是普通的害虫!”
人群中,先是爆发出一阵哄笑,随即变成了热烈的议论,之前的恐惧和敬畏,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恍然大悟的轻松。
以虫换钱:全民灭蝗掀热潮
看着百姓们的态度发生转变,龙天策知道,时机成熟了。
他再次高声道:“乡亲们都看到了,这蝗虫不仅不是神虫,还是一道‘美味’!当然,我知道大家可能一时接受不了,但没关系!”
他话锋一转,抛出了更重磅的消息:“从今日起,官府开始收购蝗虫!无论大小,只要是活的,五文钱一斤!大家捕到的蝗虫,可以拿到这里来换钱,既能除害,又能挣钱,一举两得!”
“五文钱一斤?” 百姓们的眼睛瞬间亮了!
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对于受灾的百姓来说,别说五文钱,就是一文钱,也能买个窝头充饥。捕蝗虫换钱,既能保护庄稼,又能补贴家用,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大人说的是真的吗?捕蝗虫真的给五文钱一斤?” 一个年轻后生激动地喊道。
“绝无虚言!” 龙天策指着旁边早已准备好的钱箱和秤,“现在就可以开始!”
话音刚落,人群中立刻冲出几个胆大的后生:“俺这就去捕!”“俺也去!”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百姓们再也顾不得什么“神虫”之说,纷纷回家拿起工具,奔向田野。
一时间,河东的田野里,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灭蝗热潮”。
老人带着孩子,提着麻袋,在田埂上捕捉;青壮年则拿着网兜、扫帚,在麦田里围追堵截;甚至连之前最迷信的老农,也颤巍巍地加入了捕捉的行列——不为别的,就为那五文钱一斤的收入,也为了亲眼看到太守和夫人们都没事,彻底放下了心中的包袱。
白天,田野里到处是捕捉蝗虫的百姓,欢声笑语取代了之前的哭泣祷告;夜晚,火把照亮了夜空,百姓们借着月光继续捕捉,既能避开白天的炎热,又能提高效率。
北门的收购点,排起了长龙。百姓们提着沉甸甸的麻袋,过秤、领钱,脸上洋溢着丰收(虽然收的是害虫)的喜悦。
“张大哥,你今天捕了多少?”
“不多,也就二十斤,换了一百文钱,够买一斗米了!”
“俺比你多,捕了三十斤!这下不用担心家里断粮了!”
龙天策看着这热火朝天的景象,对身边的龙岩笑道:“大哥你看,只要方法得当,百姓的力量,是无穷的。”
龙岩感慨道:“你这招‘釜底抽薪’,真是高明!既消灭了蝗虫,又解决了百姓的饥荒,还彻底打破了那些妖言,一举三得啊!”
新篇章:民心凝聚,虫害肃清
这场“灭蝗运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一个月后,河东的蝗虫基本被肃清,幸存的麦苗得以继续生长,补种的荞麦也冒出了嫩芽。百姓们不仅通过捕捉蝗虫,换来了足够的粮食,更重要的是,他们心中的迷信与恐惧,被彻底破除。
“神虫”之说,成了百姓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想当初,我还对着蝗虫磕头,现在想想,真是傻!”
“多亏了龙大人,不然咱们的庄稼就全完了!”
“龙大人连蝗虫都敢吃,是真为咱们百姓着想啊!”
龙天策的威望,在河东百姓心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不再将他视为一个外来的官员,而是将他当成了能带领他们战胜困难、过上好日子的“青天大老爷”。
柳、裴、薛等世家,看着龙天策用如此“匪夷所思”的方法,不仅解决了蝗灾,还赢得了民心,气得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他们原本想借蝗灾扳倒龙天策,没想到反而成全了他,让他在河东的根基,更加稳固。
剿灭六离会,破除“神虫”迷信,全民灭蝗,这一系列举措,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河东治理的新局面。民心凝聚,吏治渐清,边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