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草药不屑一顾,认为“草木根茎,岂能治病”;黎族草药师则对汉族的“望闻问切”心存疑虑。
龙天策让他们共同救治一位感染瘴气的壮族老人。御医开了方子,效果甚微;黎族草药师采来一种名为“瘴气藤”的草药,煎水服用,老人的病情竟渐渐好转。御医深受触动,主动向草药师请教;草药师也对御医的“经络学说”产生了兴趣。
药铺里,汉族的药材与黎族的草药,被整齐地摆放在一起。汉族大夫向黎族弟子传授脉诊之法;黎族草药师则带着汉族学徒,深入山林识别草药。他们共同研制出“黎汉和解汤”,专治瘴气引起的热病;改良了黎族的“草药灸”,用于治疗风湿骨痛,效果显着。
一位失去儿子的黎族老妪,因思念过度而精神恍惚,是药铺的汉黎大夫共同诊治,用药物调理身体,用故事疏导心结,让她渐渐走出了阴霾。“以前总觉得汉人是外人,” 老妪握着大夫的手,泪水涟涟,“现在才知道,你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好心人。”
药铺的药香,不仅治愈了百姓的疾病,也渐渐消融了各族之间的心理隔阂。
粮行稳市:丰衣足食安民心
战乱导致南疆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不少百姓食不果腹。龙天策深知,“民以食为天”,要安定民心,必先解决粮食问题。
他从岭南各州府调集了大批粮食,在交趾、儋耳等地设立“惠民粮行”,以平价向各族百姓出售粮食。粮行的管事,既有汉族的老商人,也有黎族的部落首领,共同管理账目,确保公平公正。
“不仅要卖粮,更要教百姓种粮。” 龙天策对玉倾城派来的农官说,“把中原的占城稻、曲辕犁,推广到黎族村寨;也向黎族百姓学习山地种植的技巧,因地制宜。”
农官们深入各族村寨,手把手地教大家耕种。汉族农师教黎族百姓如何育秧、插秧;黎族长老则教汉族农民如何在坡地开垦梯田,防止水土流失。春天里,各族百姓一起在田间劳作,汉族的号子与黎族的山歌,在田埂上交织,充满了希望的气息。
秋收时节,南疆迎来了难得的丰收。惠民粮行的粮食堆积如山,价格稳定,百姓们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一位黎族老人,捧着新收的稻谷,激动地说:“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这么多粮食!还是大唐的日子好啊!”
甘泉润心:打井终结苦水史
南疆的许多黎族村寨,世代饮用山涧的溪水或池塘水。这些水往往含有杂质,甚至有毒,导致许多人患上顽疾,寿命不长。“喝苦水”,成了黎族百姓难以言说的痛。
“水是生命之源,” 龙天策看着孩子们饮用浑浊的溪水,心中刺痛,“我们要为各族村寨,打出甘甜的井水。”
他从长安调来擅长凿井的工匠,带着工具,深入各个村寨。打井是个苦差事,尤其是在坚硬的岩石地带,常常需要凿数丈深才能见水。汉族工匠与黎族百姓一起,抡锤、搬石、运土,汗流浃背,却毫无怨言。
当第一口井在黎族最大的村寨打出水时,清澈甘甜的泉水喷涌而出,黎族百姓欢呼雀跃,纷纷上前掬水饮用。一位白发苍苍的黎族老阿妈,喝着井水,激动得热泪盈眶:“甜!真甜啊!我这辈子,终于喝上干净的水了!”
很快,一口口井,在南疆的土地上涌现,像一颗颗明珠,串联起各族百姓的心。井台上,汉族姑娘与黎族姑娘一起洗衣,说着笑着;井边的空地上,各族孩子追逐嬉戏,无忧无虑。这清澈的井水,不仅滋润了土地,更滋润了各族百姓的心田,彻底终结了“喝苦水”的历史。
凤来南疆:众妾同心助治理
就在龙天策忙于南疆治理时,一支特殊的队伍,从潮州出发,沿着海岸线,来到了交趾。为首的,正是玉倾城,身后跟着罗嘉儿、龙悠悠、雅典娜等妻妾,还有一群擅长农桑、纺织、医术的女眷与工匠。
“我们来给你添帮手了。” 玉倾城见到龙天策,温婉一笑,眼中满是理解与支持。
原来,玉倾城在潮州得知南疆战后百废待兴,便主动向秦珪请命,带着众姐妹前来协助治理。她们的到来,为南疆的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玉倾城主抓农桑与教育,将潮州的经验推广到南疆,指导百姓种植棉花、桑树,发展纺织业;罗嘉儿则发挥苗疆医术的特长,与药铺的大夫们一起,深入山林,采集草药,救治百姓;龙悠悠性格爽朗,擅长调解纠纷,成了各族百姓之间的“和事佬”;雅典娜则带来了西域的葡萄种子与酿酒技术,在南疆试种成功,为百姓增添了新的收入来源。
她们还组织各族妇女,成立了“同心社”,一起纺纱、织布、刺绣。汉族妇女的丝绸绣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