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英烈传奇 > 第318章 神凰十四年冬风暖,改土归流换新天

第318章 神凰十四年冬风暖,改土归流换新天

唐律法,废除土司家法,百姓有冤可以击鼓鸣冤,由流官审理,确保“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兴办学堂。在各州县开设官办学堂,聘请中原儒师与少数民族智者共同授课,教授汉字、算术、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历史,让各族子弟有机会读书识字。

——推广农技。玉倾城闻讯,从岭南派遣农官,带着改良的稻种、农具,深入西南村寨,教百姓开垦梯田、兴修水利、沤制肥料,提高粮食产量。

流官们初到任时,百姓们还有些畏惧和不信任。但很快,他们就感受到了变化:

赋税减轻了,身上的枷锁仿佛卸下了一半;

有了冤屈,可以去县衙告状,真的能得到公正裁决;

孩子们能去学堂读书,不用再像父辈一样目不识丁;

田地里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播州的一位老农,拿着新发放的户籍凭证,激动得手都在抖:“活了一辈子,终于不再是‘杨家的人’,而是‘大唐的百姓’了!”

百姓欢腾:千年枷锁一朝除

改土归流的成效,很快在西南大地显现。

在播州,曾经被杨氏霸占的矿山,收归官营后,矿工们拿到了足额的工钱,还能定期休息,矿场里再也听不到打骂声,取而代之的是有序的劳作和偶尔的笑语。

在川东,被刘氏垄断的航运,由朝廷设立的“川东航运司”统一管理,渔民们可以自由捕鱼,商船往来只需缴纳合理的税费,码头一派繁忙景象。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流官们尊重当地习俗,不强行改变他们的服饰、语言,只是推广中原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各族百姓和睦相处,互通婚姻,渐渐打破了部族间的隔阂。

最让百姓欢欣鼓舞的,是“司法公正”。川东有个恶霸地主,曾是刘天霸的狗腿子,强占了邻居的良田。改土归流后,邻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县衙告状。流官受理了案件,经过调查取证,判定地主归还良田,并杖责二十。消息传开,百姓们奔走相告:“朝廷的官,真的为我们做主啊!”

播州的学堂开学那天,挤满了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一个苗族汉子,将儿子送进学堂,对着先生深深一拜:“先生,求您好好教他读书,让他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孩子背着新书包,蹦蹦跳跳地跑进教室,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玉倾城推广的新稻种,在西南的梯田里丰收了。产量比原来的老品种翻了一倍,百姓们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他们捧着新米,来到县衙,非要送给流官尝尝:“这是托朝廷的福,才有这么好的收成!”

街头巷尾,百姓们唱起了新编的歌谣:“土司倒,流官到,赋税轻,冤案了;学堂开,粮仓满,百姓笑,乐淘淘……” 歌声里,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喜悦与感恩。

新篇铸就:西南融入大唐魂

神凰十五年的春天,西南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改土归流的政策,如同一颗种子,在西南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曾经的土司城堡,有的被改建成学堂,有的被改建成粮仓,有的则被拆除,原址上建起了县衙、驿站,成为朝廷治理地方的象征。

曾经割据一方的土司,有的安享晚年,有的则因其罪行受到惩处,再也无法凌驾于百姓之上。

曾经目不识丁的百姓,开始学着写自己的名字,读朝廷的告示;曾经相互敌视的部族,在共同的劳作与生活中,渐渐消除了隔阂,亲如一家。

龙天策站在播州新建的府衙前,看着往来穿梭的各族百姓,有汉族的商人、苗族的农夫、彝族的工匠,他们操着不同的语言,却能友好地交流,脸上都带着平和的笑容。

“这才是真正的‘新篇章’。” 玉倾城陪在他身边,温婉地说。她此次特地从岭南赶来,指导西南的农桑生产,看到眼前的景象,眼中满是欣慰。

罗嘉儿也笑道:“以前总说‘西南蛮荒’,如今看来,只要政策得当,这里丝毫不比中原差。”

夏初穿着一身合体的汉装,却保留着黎族的银饰,她刚刚调解了一场部族纠纷,笑着说:“各族百姓,其实都渴望安稳日子。改土归流,就是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

阿武已是独当一面的将领,负责西南的防务,他感慨道:“现在的西南,军队不再需要天天打仗,更多的是修路、救灾、保护商旅。这才是军队该有的样子。”

龙天策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那里曾是土司割据的壁垒,如今却成了大唐疆域中,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他知道,改土归流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其间有流血牺牲,有艰难博弈,但最终,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顺应了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