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
这一刀,精准地砍在了三家的钱袋子上。“以前收十文,至少有三文进我们的口袋,现在……” 董万里看着账本上锐减的收入,心疼得直抽气。孟家靠盐税牟利的空间,也被大大压缩。
第三刀,是“兴利除弊”,争取民心。龙天策在卓、孟、董三家控制的区域,大力兴修水利、开办新学、惩治恶霸(多为三家的附庸)。玉倾城带来的新稻种、罗嘉儿推广的草药、夏初促进的民族融合,都让百姓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朝廷的好处。
“以前卓家只会收租,秦王殿下却帮我们打井、修渠、办学堂。” 邛州的百姓们,渐渐看清了谁才是真正为他们着想的人。三家的民心基础,在不知不觉中被瓦解。
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同盟心
三家同盟的致命弱点,在于“同床异梦”。卓家自视甚高,孟家贪婪务实,董家精于算计,彼此间本就存在利益冲突。龙天策的“远交近攻”,正是瞄准了这些裂痕。
他首先选择拉拢董家。董家虽富,却在三家联盟中实力最弱,且与孟家因盐价问题素有嫌隙。龙天策派紫绮儿秘密会见董万里(紫绮儿熟悉商业运作,与董万里有共同语言)。
“董族长,你是个聪明人,该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紫绮儿开门见山,“但现在,卓家想借你的钱,孟家想占你的利,他们把你当枪使,你却要陪着他们一起送死,值得吗?”
她抛出诱饵:“朝廷可以允许董家继续经营西南商路,甚至可以授予‘皇商’资格,打通与长安的贸易通道。火耗归公造成的损失,朝廷可以用其他商业特权补偿。只要董家退出同盟,归顺朝廷,以前的事,既往不咎。”
董万里沉默了。一边是日益枯竭的财源和卓、孟两家的压榨,一边是朝廷的橄榄枝和更广阔的商机。权衡再三,他做出了选择:“容我考虑三日。”
三日后,董家以“家族内部事务”为由,宣布退出同盟,关闭了与卓、孟两家的商业往来。
董家的退出,让同盟出现了第一个巨大的缺口。孟苍梧见状,立刻慌了神——盐运不出去,盐价暴跌,家族收入锐减,内部的反对声浪越来越大。
龙天策适时地向孟家抛出了条件:保留孟家对部分盐井的经营权,但必须接受朝廷的监管,盐价由朝廷统一制定。孟苍梧在家族的压力下,也动摇了。
孤立无援:卓家屈服顺时势
同盟瓦解,卓家成了孤家寡人。
流官的治理让卓家的地方影响力急剧下降,火耗归公断了财路,百姓的离心让卓家成了“孤家寡人”,天策军的威慑则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
更让卓天来绝望的是,他寄予厚望的“士族联盟”,也在龙天策的怀柔政策下土崩瓦解。龙天策邀请西南的士族子弟入长安太学深造,授予有识之士官职,甚至将卓家的藏书楼列为“国家保护文物”,允许学者查阅。这些举措,让原本支持卓家的士族们,纷纷倒向了朝廷。
“卓老先生,大势已去,何必再顽抗?” 龙天策的使者,最后一次来到卓家,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朝廷并非要灭卓家,只是要卓家顺应时势。保留你的爵位,允许卓家子弟参与科举,继续经营合法产业,这难道不比玉石俱焚好吗?”
卓天来站在祠堂里,望着卓王孙的牌位,老泪纵横。他终于明白,自己坚守的“祖宗基业”,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潮流。龙天策的手段,远比他想象的更高明——不是用刀剑摧毁,而是用政策瓦解,用民心淹没。
最终,卓天来选择了归顺。他亲自带着卓家的族谱和象征权力的印章,来到秦王府,向龙天策献上了降表。
“老夫……愿率卓家,归顺朝廷。” 这位七十多岁的老者,此刻显得无比苍老。
龙天策扶起他,语气诚恳:“卓老先生深明大义,本王佩服。卓家的贡献,朝廷不会忘记。”
新篇终章:西南一体共繁荣
卓、孟、董三家归顺后,西南六大家族的势力彻底瓦解。改土归流在西南全面推行,火耗归公规范了赋税,远交近攻的策略则确保了边疆的稳定。
龙天策没有对三家赶尽杀绝,而是采取了“赎买”与“融合”的政策:保留其合法产业,鼓励他们参与朝廷主导的经济建设(如卓家的冶铁、孟家的盐业、董家的商贸);选拔三家有才干的子弟,进入官场或军队,让他们成为朝廷的一份子。
邛州的卓家,将部分田产捐给朝廷办学,卓天来的孙子,还考上了秀才,进入岭南书院深造。
孟家的盐泉,在朝廷的监管下,规范生产,盐价稳定,惠及西南百姓。
董家则利用皇商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