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英烈传奇 > 第332章 神凰十九年春潮涌,功成身退归渤海

第332章 神凰十九年春潮涌,功成身退归渤海

中勇士,跪在路边,捧着一碗自酿的米酒:“殿下,这碗酒,敬您为我们打下的太平日子!”

孟节穿着南王的朝服,率领云南道的官吏,对着龙天策深深一拜:“殿下之恩,孟节永世不忘。云南道的每一寸土地,都会记得您的功绩。”

龙天策翻身下马,扶起孟节,又走到百姓中间,一一谢过。他看着那些曾经在战火中惶恐的面孔,如今都洋溢着安宁的笑容,心中百感交集:“西南的好日子,是你们自己挣来的。好好跟着孟王殿下,勤耕读,守本分,日子会越来越好。”

阿武牵着战马,眼眶通红。他跟着龙天策四十余年,从渤海到西南,从未分离,此刻却要随他离开这片挥洒过热血的土地。

“都起来吧。” 龙天策的声音有些沙哑,“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虽回渤海,心却在西南。若有难处,一封书信,我自会尽绵薄之力。”

队伍启程时,百姓们跟着马车,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看不见五华楼的飞檐,才挥泪而别。车轮碾过青石板路,留下的不是离别的伤感,而是对未来的期许——西南的“新篇章”,终究要靠他们自己续写了。

归乡途遥:一路春风入渤海

从西南到渤海,万里之遥,龙天策却走得从容。他没有选择快马加鞭,而是与家人们一同乘坐马车,走走停停,看遍大唐的山河。

他们在长江边驻足,看渔舟唱晚,听纤夫号子;在中原的麦田里停留,与老农闲谈春耕的诀窍;在黄河渡口,遥想当年渡河征战的场景,如今却只余平静的水波。

玉倾城在车上教朱丽娜辨认中原的草药,罗嘉儿则与紫绮儿切磋武艺(如今更多是强身健体),阿武偶尔会讲起当年在渤海练兵的趣事,逗得众人发笑。龙天策坐在车辕上,看着这一幕,心中一片澄澈——原来,卸下盔甲的日子,竟如此安宁。

途经岭南时,他们特意在南海停留了半月。黎族老阿妈捧着新摘的椰子,拉着龙天策的手,泪眼婆娑:“秦王殿下,您可算回来了!” 南海的码头比当年更繁华,学堂里的孩子们已经能背诵他当年题写的“海纳百川”。玉倾城看着自己亲手规划的农桑梯田,如今已是稻浪翻滚,欣慰地笑了。

离开岭南时,罗嘉儿的苗寨郎中们,塞给她满满一车新采的草药:“首领,您在渤海若有不适,就用这个。”

渤海春潮:终得安宁续新篇

神凰十九年的初夏,龙天策的队伍终于抵达了渤海封地。

渤海的海风吹拂着熟悉的芦苇荡,盐场的白帆在阳光下闪烁,码头上,旧部们早已列队等候,见到龙天策,齐刷刷地跪倒在地:“参见主公!”

龙天策翻身下马,扶起为首的老部将:“都起来吧,我回来了。”

他的封地王府,依海而建,没有大理五华楼的威严,却有海风穿廊的清爽。推开窗,便能看到无垠的渤海,潮起潮落,带着亘古的宁静。

归乡后的日子,简单而充实。

龙天策不再早起处理军务,而是跟着渔民出海打渔,学辨认潮汐的规律;他在王府后的菜园里,种上了岭南的蔬菜、西南的稻谷,玉倾城说他“越活越像个农夫”;闲暇时,他会坐在海边的礁石上,看孩子们(或许是孙辈,或许是族中子弟)追逐嬉戏,听阿武讲西南传来的消息——孟节平定了滇西的小股叛乱,朱丽娜的白族亲眷来渤海探望,云南道的学堂又招了三百名各族学生……

玉倾城将王府打理得井井有条,她把西南的织锦、岭南的刺绣、渤海的海盐,放在一起售卖,竟成了远近闻名的“多元商铺”。

罗嘉儿在渤海开了一家医馆,不仅为百姓看病,还教当地的郎中识别草药,她的“百草解毒散”,成了渤海渔民的必备良药。

紫绮儿则发挥她的经商头脑,帮着打理封地的盐场与码头,让渤海的物产通过海路,远销至辽东与江南。

朱丽娜最是快活,她跟着渔民学划船,跟着盐民学晒盐,还把白族的歌舞教给渤海的孩子们,海边时常响起她清脆的歌声。

阿武则成了龙天策最忠实的陪伴者,两人时常坐在海边,一壶老酒,一盘海味,从日出聊到日落,说的都是些无关军国大事的闲话。

一日,龙天策看着潮起潮落,忽然对玉倾城说:“你看,这渤海的浪潮,多像人生。有起有伏,有进有退。我这一生,打了太多仗,写了太多‘征战篇’,如今,终于可以写点‘渔樵耕读’的新篇章了。”

玉倾城靠在他肩头,望着远处的海鸥:“这新篇章,比任何战功都珍贵。”

尾声:潮声里的新篇章

神凰二十五年,龙天策已是六十四岁的老人。他的背有些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