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英烈传奇 > 第357章 长宁十二年春,碣石山上忆曹公

第357章 长宁十二年春,碣石山上忆曹公

定万里的秦王爷。两位相隔千年的英雄,在这座碣石山上,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老骥伏枥:英雄迟暮亦壮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就在众人以为吟诵已毕时,龙天策忽然话锋一转,念出了曹操《龟虽寿》中的名句。

这一句,与《观沧海》的磅礴不同,带着一种深沉的、属于老者的壮志。

“嘶——” 龙天策的声音,忽然顿住了。

龙问天惊讶地看向祖父——他看到,祖父的眼角,竟有泪光闪烁。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下一句,龙天策的声音,已经带上了明显的哽咽。那哽咽,不是悲伤,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复杂到极致的情感——有对岁月不饶人的感慨,有对壮志未酬的遗憾,更有对自己“志在千里”的激动与不甘。

他想起自己十七岁上战场,七十七岁还在辽东厮杀。这一生,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为了大唐的疆土,为了黎民的安宁,奔波了一辈子。如今,他老了,鬓发斑白,伤痕累累,就像一匹伏在马厩里的老骥。

可他的心,还在“千里之外”。

他想起辽东的百姓,还需要时间才能真正安定;想起渤海的海防,还需要更严密的部署;想起长安的年轻皇帝,还需要贤臣辅佐;想起身边的孙儿龙问天,还需要历练才能独当一面……

他还有很多事想做,还有很多“志”未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他又重复了一遍,这一次,声音沙哑得厉害,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带着难以抑制的颤音。海风卷起他的白发,吹乱了他的衣襟,也吹落了他眼角的泪。

那是英雄的泪。

不是为自己的衰老而哭,而是为“志在千里”的壮志而哭;不是为一生的辛劳而哭,而是为自己依然“壮心不已”而哭。

龙问天从未见过祖父流泪。在他的记忆里,祖父是钢铁铸就的,刀枪不入,水火不侵。可此刻,看着祖父在碣石山上,面对沧海,为一句“老骥伏枥”而哽咽,他忽然明白了——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眼泪,而是他们的眼泪,只为心中的壮志与家国而流。

亲兵们也都红了眼眶,默默地低下头。他们跟随龙天策多年,知道这句诗,道尽了老帅心中的千言万语。

下山去:新篇再续海天间

哽咽了许久,龙天策才缓缓抬起手,用袖子擦了擦眼角的泪。

他深吸一口气,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灌入肺腑,让他混沌的头脑清醒了许多。

他看向身边的龙问天,眼中的泪光已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问天,” 他开口,声音依旧有些沙哑,却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力量,“记住今天看到的,听到的。”

“孙儿记住了。” 龙问天重重点头。

“曹操是英雄,可他没能完成天下一统。” 龙天策望着沧海,缓缓道,“我比他幸运,生在大唐,辅佐明君,亲手平定了岭南、西南、辽东。可这还不够。”

他转过身,望向渤海的方向:“天下之大,百姓之多,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我老了,骑不动战马了,但我这颗心,还能跳动,还能为大唐,为百姓,再做些事。”

龙问天看着祖父的背影,忽然明白——祖父的“哽咽”,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是叹息,而是誓言。

返回渤海,不是养老,而是换一种方式,继续“续写新篇章”。

“下山吧。” 龙天策整了整衣襟,率先迈步向山下走去。他的步伐,似乎比上山时,更稳健了些。

海风吹过,仿佛在为他送行;涛声阵阵,像是在吟诵着新的诗篇。

碣石山上的《观沧海》与“老骥伏枥”,成了龙天策晚年的一道分水岭。它让他在感慨岁月的同时,更坚定了“志在千里”的决心。

回到渤海的他,将以另一种姿态,继续书写自己的人生——不再是金戈铁马的将军,而是运筹帷幄的长者,用他的智慧与经验,守护着这片他用一生换来的安宁,也为大唐的“新篇章”,添上属于自己的、最后的浓墨重彩。

而那碣石山上的哽咽,终将化作渤海潮声中,最动人的一段回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