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英烈传奇 > 第360章 长宁十三年秋,渤海堂前育新苗

第360章 长宁十三年秋,渤海堂前育新苗

你们撑腰。”

他不再多言,只是看着他们,缓缓点头:“去吧。到任之后,好好想想这四个字。做得好,百姓会记着你们;做得不好,国法也饶不了你们。”

“属下遵命!” 二十八名年轻人,齐声拱手,声音洪亮,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他们或许还不完全明白“实事求是”四个字背后的深意,但老王爷眼中的信任与期许,让他们暗下决心:定不辜负这份嘱托。

新官赴任:四字箴言照前路

三日后,二十八名年轻官员,带着简单的行囊,奔赴各自的任所——有去遭过酷吏荼毒的大清县、保宁县,有去偏远的山区,有去贫瘠的海边。

他们没有辜负龙天策的期望。

去大清县任县令的,是那个改良过织布机的工匠之子,名叫李实。他到任后,没有先拜会乡绅,而是带着衙役,走遍了全县的村庄。看到百姓因陈宁的暴政而对官府心存畏惧,他便在每个村头设了一个“说事点”,自己每天轮流去坐班,听百姓诉苦、提建议。有人说“赋税还是重”,他便核实账目,发现是前任留下的“苛捐杂税”,当即上报,请求减免;有人说“农具不好用”,他便画出改良织布机的图纸,举一反三,琢磨着改良农具,还亲自带着工匠去渤海请教老匠人。

去保宁县任县丞的,是那个灾年敢开仓放粮的小吏,名叫王敢。保宁县经钱起一折腾,人心惶惶,百业凋敝。他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钱起留下的“人皮稻草人”彻底焚毁,昭告百姓“旧账已清,新天已来”。有人怕他像钱起一样残暴,他便公开审理积压的冤案,将被冤枉的百姓一一释放,还其家产;有人怕赋税重,他便带头下地耕种,告诉百姓“我和你们一起干活,你们交多少,我也按比例交多少”。不到半年,保宁县的炊烟,渐渐多了起来。

去山区任主簿的,是那个教书十年的穷秀才,名叫张文。山区百姓大多不识字,容易被劣绅蒙骗。他到任后,没有急着推行新政,而是先在每个乡开办“扫盲班”,白天教孩童读书,晚上教成人识字,还把大唐的律法、赋税政策,用通俗的语言写成“白话告示”,贴在村口。百姓识字了,知道律法了,劣绅自然不敢再肆意欺压。

他们的做法各异,却都牢牢记住了“实事求是”四个字。

李实在大清县推广新粮种,遇到守旧的老农质疑,他不辩解,只是自己开荒试种,秋收时,新粮种的产量比旧粮种高了三成,老农们心服口服,主动跟着学;

王敢在保宁县整顿吏治,发现有小吏勾结劣绅,他不手软,当即拿下,上报革职,百姓拍手称快;

张文在山区办学,经费不足,他便自己砍柴、开荒种粮,省下俸禄补贴学堂,乡绅被他感动,主动捐钱捐物。

新篇初展:渤海潮涌映新天

一年后,来自各地的奏报,如雪片般飞向渤海秦王府。

——大清县,赋税减免三成,粮食产量却提高了四成,百姓开始重建家园,市集重现热闹;

——保宁县,逃亡的百姓陆续返乡,作坊重新开工,县衙门口的鸣冤鼓,再也没响过;

——山区,入学的孩童多了十倍,百姓识字率大幅提高,上报的冤情减少了九成。

龙天策看着这些奏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没有看错人。这些年轻人,或许没有世家子弟的圆滑,没有老吏的经验,却有着最宝贵的“真心”和“实干”。

玉倾城走进书房,看到他手中的奏报,笑着说:“看来,你的‘四字箴言’,起作用了。”

“不是我的箴言起作用,是他们自己肯做事。” 龙天策放下奏报,望向窗外,“年轻人,就该有这股子劲。”

“听说,李实在大清县,被百姓称为‘李实事’;王敢在保宁,百姓叫他‘王敢为’;张文在山区,孩子们都喊他‘张夫子’。” 玉倾城笑道,“这些称呼,可比官名金贵多了。”

龙天策点头:“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为他们做了什么,他们心里都有数。”

这场吏治改革,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势,却在潜移默化中,为大唐的州县注入了新的活力。二十八名年轻官员,就像二十八颗种子,在“实事求是”的雨露滋润下,在各地生根发芽,长出了为百姓遮风挡雨的枝叶。

他们或许不会成为像龙天策那样的传奇,却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属于大唐的“新篇章”——那是由无数个“李实事”“王敢为”“张夫子”共同书写的,关于民生、关于安宁、关于希望的篇章。

渤海的秋潮,拍打着礁石,仿佛在为这些年轻的身影,奏响最动听的赞歌。而龙天策,这位七十七岁的老王爷,坐在书房里,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