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英烈传奇 > 第385章 长宁三十年夏,扬州麦浪接云涛

第385章 长宁三十年夏,扬州麦浪接云涛

原本荒芜的河岸,如今盖起了一座座码头、货栈,搬运货物的脚夫,往来穿梭,吆喝声此起彼伏;岸边的空地上,搭起了一个个临时的集市,卖菜的、卖布的、说书的、唱戏的,应有尽有,活脱脱一幅“清明上河图”的雏形。

“听说了吗?城西的‘醉仙楼’重新开张了!老板是当年的老掌柜,他说看到扬州好了,就回来了!”

“我昨天去买布,看到‘瑞丰祥’也挂上招牌了,布料比以前还全!”

“码头那边新开了家茶馆,说书先生讲的就是龙大人治理扬州的故事,可好听了!”

百姓们的议论声,像运河的水波一样,一圈圈扩散开来,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街市复苏:烟火气里见繁华

扬州城的变化,比乡下和河岸,更令人惊叹。

龙问天没有急于重建那些奢华的楼阁,而是先从最基础的“民生”入手。

他组织工匠,修复了城墙的缺口,清理了街道上的瓦砾,铺设了新的青石板路;他划定了商业区、居民区,鼓励百姓开店经营,承诺“三年免税”;他还设立了“便民坊”,提供免费的医疗、识字教学、纠纷调解等服务。

昔日的“鬼城”,渐渐有了烟火气。

最先回来的,是那些世代居住在扬州的老商户。他们从废墟中找出祖传的招牌,擦拭干净,重新挂起;他们修补好被烧毁的店铺,拿出压箱底的货物,重新开张。

接着,是外来的商人。他们被扬州的商机吸引,带着资金和货物,涌入这座正在复苏的城市。

长宁三十年的夏天,扬州的主要街道,已经恢复了几分“淮左名都”的风采。

青石板路上,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两侧的店铺,鳞次栉比,幌子迎风招展,“绸缎庄”“茶叶铺”“酒楼”“茶馆”“药铺”……应有尽有;叫卖声、吆喝声、算盘声、说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热闹而充满活力的市井交响曲。

龙问天走在街头,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他看到一个卖糖画的老人,正在给孩子画“龙”,手法娴熟,引得一群孩子围观;他看到一家包子铺前,排起了长队,热气腾腾的包子,香气四溢;他看到两个老伙计,在一家新开的酒楼前,合力挂上“开业大吉”的红绸,脸上满是期待。

“龙大人!” 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

龙问天回头,是当年扬州仅存的“十八户”之一的李寡妇。她如今不再是那个愁容满面的寡妇,而是开了一家小小的布店,虽然规模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整洁,身边还带着一个蹦蹦跳跳的孩子——那是她在扬州复苏后,改嫁后生的。

“李嫂子,生意不错啊。” 龙问天笑着说。

“托大人的福,还行。” 李寡妇笑得合不拢嘴,“现在日子好过了,买布做新衣服的人多了。我这店,下个月打算再雇个伙计呢!”

看着李寡妇脸上的笑容,龙问天忽然想起了长宁二十五年,祖父龙天策在扬州废墟上的长叹。

他想,若祖父还在,看到如今的扬州,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吧。

新篇永续:传承不息的希望

长宁三十年的麦收时节,扬州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丰收祭”。

这不是官府强制的仪式,而是百姓们自发组织的。

他们抬着新收的麦穗、稻穗,敲着锣,打着鼓,从四面八方涌向城中心的广场。广场上,搭起了高台,说书先生讲着扬州的过去与现在,戏班唱着“五谷丰登”的好戏,孩子们围着篝火,唱着新编的歌谣:“麦浪黄,河水清,扬州城里好光景……”

龙问天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景象,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端起一碗百姓递来的新麦酒,一饮而尽。

酒是新酿的,带着麦香和微涩,却格外醇厚。

他知道,扬州的“新篇章”,才刚刚开始。它或许还没有恢复到鼎盛时期的繁华,或许还面临着这样那样的挑战,但它已经活了过来,带着坚韧的生命力,向着未来,缓缓前行。

而这份“活”的力量,来自于肥沃的土地,来自于清澈的河水,更来自于那些重返家园、辛勤劳作的百姓,来自于那份“相信明天会更好”的希望。

夜深了,庆典的喧嚣渐渐平息。

龙问天站在城楼上,俯瞰着这座在夜色中渐渐安静下来的城市。万家灯火,像繁星一样,点缀在扬州的街巷里,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