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看书网 > 穿越考科举?不,我直接当主考官 > 第二百一十二章:第一次“金融战争”

第二百一十二章:第一次“金融战争”

京城的抢购狂潮,持续了整整三日。~6/吆¢墈,书_蛧- ′庚`歆,嶵~哙¨

“大梁皇家建设银行”的金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填满。李三思每天呈递上来的募资总额报告,让户部尚书张居正做梦都能笑出声,当然,醒来后一想到利息,又会心疼得捶胸顿足。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大局己定之时,一股诡异的暗流,开始在京城最底层的角落里悄然涌动。

各大茶馆里,原本说三国、讲水浒的说书先生,不约而同地换了新段子。他们绘声绘色地讲着前朝皇帝如何为修运河而耗尽国库,最终导致天下大乱的“警世通言”。

酒肆的角落里,总有那么几个喝得醉醺醺的“知情人士”,大着舌头,神秘兮兮地向周围人透露着“小道消息”:“听说了吗?那运河就是个无底洞!朝廷的钱,早就填不上了!现在发什么‘债券’,就是想把咱们老百姓的棺材本都骗进去!”

甚至在银行门口,也出现了一些鬼鬼祟祟的身影。他们拿着刚买到不久的债券,满脸愁容地对排队的人说:“唉,后悔了,我刚听说,这玩意儿就是一张废纸!五年后,朝廷拿什么还钱?我宁愿亏点手续费,现在就想把它转出去,谁要?”

谣言,如同无形的瘟疫,迅速扩散。/零^点*看?书/ /哽¢薪\醉!全.

虽然大部分人对“皇家”的信誉仍有信心,但“亏钱”的恐惧,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一些消息不灵通、心理脆弱的小户投资者,开始动摇了。

很快,在京城几家最大的私人钱庄里,出现了私下转让“运河债券”的交易。最初只是九八折,慢慢地,变成了九五折,甚至九折。

一场由皇商集团在幕后精心策划的、针对大梁朝第一次“公募”的金融绞杀战,正式打响。他们的目的很明确:通过制造恐慌,打压债券的“市场价”,然后在低位,从那些被吓破了胆的散户手中,不动声色地大量吸筹。

这样一来,他们既能以更低的成本,间接参与到这场“国家盛宴”中来,又能狠狠地出一口恶气,让林知节和朝廷颜面扫地。

王百万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然而,他算到了一切,唯独算漏了一点——他的对手,是一个来自一千多年后,见惯了“做空”、“逼仓”、“割韭菜”等无数金融战役的“怪物”。

林府,书房。

林知节悠闲地听着王启年的汇报,脸上非但没有一丝怒意,反而露出了一种……近乎愉悦的微笑。\x·q?i+s,h¢e*n¢.?c_o′m¢

那种感觉,就像一个顶尖的围棋国手,看到一个初学者,沾沾自喜地走出了一个他早己预判了二十步的、充满破绽的“妙手”。

【来了来了,终于来了。我还以为他们能憋出什么新招呢,结果还是‘散布谣言、制造恐慌、低价吸筹’这老三套。这操作,简首跟教科书一样标准,也跟教科书一样……愚蠢。】

他打了个哈欠,对王启年吩咐道:“按计划行事吧。”

“是,大人!”王启年领命而去,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能亲身参与并见证这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对决,让他热血沸腾。

第二天,京城风云突变。

首先,《大梁时报》以空前绝后的红色标题,刊登了一则“号外”。

《奉旨公告:皇家建设银行将以票面原价,无限量收购所有己发售之运河债券!》

公告中明确写道:任何持有债券之民众,若心有疑虑,即可凭证前往银行,银行将当场、足额、以票面原价兑付现银,绝无二话!

这则公告,如同一颗定海神针,瞬间击碎了所有“朝廷没钱”的谣言。恐慌情绪,戛然而止。那些正准备低价抛售的散户,立刻停手了——既然官方随时可以原价回收,那我为什么要打折卖给别人?我又不傻!

紧接着,时报的第二版,刊登了一篇由孙默“亲笔”撰写的文章——《水泥:一种足以改变世界的基石》,详细(但有保留地)介绍了水泥的种种神奇特性,并配发了工匠们用新式模具,轻松预制出各种坚固构件的图画。

而第三版,则是一篇来自南方的“风物纪实”,题目叫《琼州探秘:蛮荒之地惊现‘宝石山’》。文章描绘了琼州一片新发现的山脉,在阳光下会泛出“奇异的、如同赤金般的瑰丽色彩”,当地土人皆称之为“神山”。文章只提景色,不说用途,却勾起了无限的遐想。

一套信息组合拳,打得皇商集团晕头转向。

他们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些突如其来的“利好消息”,更致命的一击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