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与伪造之下,他“找到了”卫伉与公孙敬声合谋诅咒汉武帝的所谓“证据”。
这“证据”包括一些伪造的书信,信中言辞凿凿地提及诅咒汉武帝的计划,仿佛一切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杜周拿着这些伪证,心中暗自得意,觉得自己距离复仇与讨好汉武帝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随后,杜周将这些“证据”呈递给汉武帝,并添油加醋地描述卫伉与公孙敬声的“罪行”。汉武帝看到这些“证据”后,怒发冲冠,当即下令对卫伉严加审讯。
,!
卫伉被押入诏狱,面对杜周等人的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坚决否认这些莫须有的罪名。但杜周怎会轻易罢休,各种残酷的刑具轮番上阵,诏狱内回荡着卫伉痛苦的惨叫。
最终,在无尽的折磨下,卫伉惨死在诏狱之中。他到死都未能瞑目,心中满是对杜周等人的愤恨以及对自己家族命运的担忧。
公孙贺和公孙敬声在狱中听闻卫伉已死的消息,心中万念俱灰。他们明白,卫伉一死,卫氏一族恐怕再难翻身,自己父子二人也绝无生机。与其遭受更多折磨,不如自行了断。
公孙贺看着儿子公孙敬声,眼中满是悲痛与无奈:“吾儿,如今大势已去,卫氏蒙冤,我们父子也无力回天了。与其受辱,不如就此解脱。”
公孙敬声泪流满面,点头道:“父亲,孩儿愿与您共赴黄泉,只是心有不甘啊!”
父子二人相拥而泣,随后,公孙贺和公孙敬声先后在狱中自杀身亡。曾经在朝堂上风光无限的公孙家,就此覆灭。
消息传出,长安城一片哗然。太子刘据听闻后,痛心疾首,悲愤交加。卫氏一族与他关系密切,公孙贺父子之死,卫伉的冤屈,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他深知,这背后定是有人蓄意陷害,而自己也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而杜周,在成功扳倒公孙贺父子与卫伉后,更加得意忘形。他以为自己已成功迎合了汉武帝,打压了卫氏一族,却不知,他的所作所为,正将整个朝堂推向更加混乱的深渊,也为自己日后的下场埋下了祸根。卫伉含冤惨死,公孙贺父子自杀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卫氏一族中掀起了惊涛骇浪。族中众人想起太子此前的警告,深知大祸临头。为求自保,他们纷纷做出决定。
军中的卫氏子弟,有的以告老还乡为由,主动辞去军中职务;有的则称旧伤复发,不堪军务重负,请求卸任。一夜之间,卫氏一族在军中的势力几乎荡然无存。曾经在大汉军队中呼风唤雨的卫氏,仿佛在一夕之间便褪去了光芒。
汉武帝得知卫氏一族的举动后,心中暗自满意。他一直忌惮卫氏在军中的庞大势力,如今卫氏自行削弱,正合他意。虽然这场风波背后有着杜周等人的推波助澜,但结果却达到了他想要的效果。
为了安抚卫皇后,汉武帝假惺惺地来到皇后宫中,脸上带着关切的神情。“皇后,卫伉之事,朕深感痛心,公孙贺父子之死,是罪有应得。只是这巫蛊之事,关乎朕之安危,朕不得不严办。如今卫氏一族老弱病,从军中退下,朕知卫家功劳。你也不要太过伤心,保重身体要紧。”汉武帝轻声安慰道。
卫皇后泪流满面,心中满是悲愤与无奈。她知道,这一切都是有人蓄意陷害,但面对汉武帝,她又能如何。“陛下,卫氏一族对陛下忠心耿耿,公孙家有负圣恩,臣妾实在痛心。如今卫氏已知卫伉之罪自退,还望陛下能念及往日情分,赦免卫氏一族之过。”卫皇后跪地哀求道。
汉武帝赶忙扶起卫皇后,说道:“皇后放心,卫氏对大汉有功,朕记在心里。此次之事,就此作罢,卫氏一族若能安分守己,朕自会保其平安。”
卫皇后谢恩后,心中五味杂陈。她明白,卫氏一族虽暂时逃过一劫,但已元气大伤。而太子刘据,在失去了卫氏一族这一重要支持后,未来的路也将更加艰难。
这场朝堂风波看似暂时平息,但长安城的暗流依旧涌动。各方势力都在观望,猜测着下一步的局势走向。而太子刘据,深知自己处境危险,必须要更加小心谨慎,寻找机会,为自己和卫氏一族洗刷冤屈,稳固自己的储君之位。
朝堂之上,李广利带领着一群党羽,神色恭敬却暗藏算计地向汉武帝启奏。“陛下,如今太子在宫中行为多有失德之处,实应加以惩治,以正皇室之风,安天下民心。”李广利言辞恳切,仿佛真的是为了大汉江山社稷着想。
汉武帝微微皱眉,目光扫过李广利等人,心中暗自思量。“哦?卿等所说太子失德,可有真凭实据?太子乃朕之嫡长子,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