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耗尽心力。
自开战以来,身披双层重甲己斩杀数百敌军,即便铁骨之躯亦感疲惫。
而完颜银术可的亲军仍如疯虎般猛攻不止。
羽林军伤亡渐增,因对方亲卫皆为百战悍勇之士,战力丝毫不逊。
加之其悍不畏死,攻势猛烈。
若此时侧翼再遭伏击,整支部队恐难逃被围歼的命运。
柴天必须立即抉择——
眼下,柴天别无选择。
他面临两种方案:一是主动撤退,派遣部分将士殿后,自己率主力依托燕山地势固守;二是强行突破前方女真军阵,首捣完颜宗望中军。
无论哪条路,都需豁出性命。
然而,这几乎是无法达成的任务。
以少胜多的战例,往往发生在一方拼死奋战,另一方却心存畏惧的战场上。
此刻,柴天面对的是数千视死如归、誓要取他性命的女真精锐骑兵。
对这些女真铁骑而言,若拿不到柴天的项上人头,即便撤退也难逃一死。
因此,他们无所畏惧,誓要与柴天同归于尽。
当敌人毫不退缩、宁愿战至最后一刻时,战局就会陷入僵持。
唯有彻底消灭眼前的所有敌人,才能摆脱这种困境。
而在这一过程中,柴天身后的部队还能留存多少兵力,实难预料。
双方都将付出巨大代价,这是战场上最真实的写照。
柴天的兵力本就不占优势,如今更陷入被围困的不利局面。
若一味硬拼,试图从正面突破敌军防线,虽有可能成功,但到那时,他的部下也将所剩无几。
完颜宗望占据兵力优势,当柴天冲破女真精骑的包围、自身实力耗尽之时,他随时可调集仆从军的强弩部队布阵于前,犹如猛虎扑食般狙杀疲惫不堪的柴天……
柴天并非超凡之人,正面突破显然不是一个明智选择。
难道就此撤退?
即便撤退,也会造成重大伤亡,不少将士需为掩护主力撤离而牺牲。
此役若败,幽州军士气必将遭受沉重打击,甚至动摇其战斗意志。
一支军队一旦默认自己无法战胜敌人,必将陷入消极心理的恶性循环。
失去信念支撑,只会接连失利。
正如辽国在护步达冈之战中的遭遇,七十万大军溃散,真正死于金军之手者寥寥无几。
大部分后续部队还未见到金兵,只看见前方溃败的友军,便惊慌失措,仓皇而逃。
自此之后,无论是否与金军交战过的辽军,一遇金军即心生惧意。
心想护步达冈一战七十万大军尽墨,自己又如何抵挡得住?
于是,金军得以传颂“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威名。
若柴天与幽州将士稍有退缩,众多将士恐将步辽军后尘,屡败屡退。
一旦开始退却,这种行为便易成习惯。
日后但凡面对金军,必将本能地选择逃避,一支军队的士气亦将就此衰败。
不仅如此,若军中一旦形成闻金军而逃的风气,汉人妇孺被驱赶如牲畜的命运,也将成为幽州百万乃至中原千万百姓的未来。
靖康之耻恐将以更猛之势席卷而来,践踏中原大地。
“不!决不能退!
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柴天既入世间,绝不容许自己随波逐流,坐视世道崩坏!
即便战死,不过重头再来而己!”
柴天内心怒吼,手中长枪一扬,刺死一名金军谋克百夫长。
他双眼因激战而充血,却迅速恢复清明与坚定,无畏的意志与气势愈发强烈。
对面完颜银术可麾下的金国精锐骑兵见柴天状若杀神,眼中闪过一丝动摇。
哪怕这恐惧极难察觉,却己足够让柴天放声大笑。
正是如此!
这些看似无所畏惧的女真勇士,终究只是血肉之躯。
他们并非真的不惧死亡,只是尚未触及极限。
一旦对柴天及幽州军的恐惧超过对金廷严惩的畏惧,他们也会胆怯,也会退缩。
狭路相逢,勇者胜!
柴天肩负重任,率领幽州将士奋勇前行。
在这充满挑战的过程中,伤亡在所难免,连他自己也己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
然而,一旦突破困境,幽州铁骑必将焕然一新,成就一支无坚不摧的力量。
以往,柴天总以智取胜,尽量减少损失。
可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