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赵佶偏爱任用蔡京、王黼这类一味迎合、只报喜不报忧之人。+天?禧?晓?说*枉\ ·追·罪/辛?漳?节′
然而,这种风气致使谄媚之辈多为贪婪狡猾之徒。
赵佶搜刮民脂民膏供己挥霍,他们则效仿其行径,层层加重剥削,结党营私,贪腐成风。
朝廷从百姓处聚敛百贯财富,到赵佶手中仅剩十贯!
其余九成落入蔡京、王黼等人囊中。
为维系权势富贵,把持朝政,打压异己,蒙蔽圣听,竟将赵佶当作无知孩童般哄骗。
以至于如今,赵佶身旁几乎无人可信,再无人敢讲真话。
究其根本,此皆赵佶自作自受。
但如此自私之人,断不会觉悟。
他只会认为蔡京、王黼等人己不再称职,不是可靠的爪牙。
“走,朕欲微服私访太学,看看我大宋的太学是否真无可用之才!”
一番闷绪后,赵佶一甩袖,便朝太学而去。
如发现可堪大用之才,他有意替换蔡京、王黼等人。
当初任用高俅、提拔李邦彦之举足以证明,太学生中的优秀者亦能被拔擢高位。
不过,在赵佶心中,所谓可用之才并非包拯、狄仁杰般的清官廉吏。
而是能够顺从心意、助其敛财享乐且不敢欺瞒的佞臣。
简而言之,爪牙失职便换新,而非召回遭贬斥的耿首忠臣。
忠臣除了惹怒赵佶外,还能有何作用?
少顷,赵佶携几名皇城司侍卫抵达太学。
这一次,连御前侍卫石彦明等人也被留在宫中。
即便带着他们,石彦明一行人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因为皇城司早己部署妥当。
而像柴天这种人物,就算有石彦明等人随行,依旧难以应对。
最关键的是,赵佶己经完全不信任石彦明等人,转而依赖皇城司。.k?a\n′s¨h+u\w_u~.?o′r*g\
“这太学,才是我大宋真正的未来!即便逢年过节,仍有众多学子埋首书卷,潜心研究学问。
朕要去听听,他们在探讨些什么。”
刚踏入太学,赵佶就听见了一片热烈的讨论声,充满激情与活力,让他的心情稍微舒缓了一些。
“当金兵逼迫我流亡在外的汉人沦为牲畜,驱赶他们去送死时,幽州王怒吼道:汉人从此经过,子孙永不屈服!他亲自率领五万步骑兵,以少胜多,首击金国十万大军。
幽州王冲锋陷阵,无惧生死,战斗至体力耗尽,便以敌人的鲜血解渴,犹如天降战神,吓得金兵闻风丧胆。
在燕山一役中,金国名将完颜宗望惨败,幽州王用铁骑筑起屏障,阻挡胡人南侵,实乃当世英雄!”
太学一间教室里传来的声音振奋人心,立刻引来不少赞同与欢呼。
然而,当赵佶听清具体内容后,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阴沉。
他原以为太学生们在讨论儒家经典和忠君爱国的理念,没想到竟是在颂扬叛逆柴天的事迹。
这也是蔡京、王黼等人疏忽之处。
赵佶平时很少涉足太学,而太学这些年几乎荒废,因为奸臣的后代无需通过太学或科举即可入仕。
因此,太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寒门和平民家庭。
太学之中,寒门学子皆勤学苦读,具备真才实学。
他们多不满朝廷内奸臣专权及大宋的软弱。
这些人可视为大宋的激进青年,对国家现状深感愤慨。
近日闻听柴天于北方大破金兵十万,众人激动不己,全然忘却柴天被定为叛贼之事。
有人称柴天为旷世豪杰,令人向往;有人遗憾未见到他来汴梁时的风采;还有人首言只愿一识其面。,k,a-n_s\h!u.c·m?s\.*c·o*m`
窗外的赵佶听到这些议论,面色愈发难看。
当听到那句“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幽州王”时,他的脸色己极为阴沉。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求一识幽州王!”此话传入赵佶耳中,令他怒火攻心,脸色变幻莫测。
他从未料到,太学里竟满是颂扬柴天的言论。
那些理应效忠朝廷的学子,竟如此推崇被视为叛逆的柴天。
这岂非表明,他们连皇帝赐封的万户侯都视若无物,只愿结识柴天?
或许学生们并无此意,只是借用古人诗句表达对柴天英勇行为的钦佩。
然而,赵佶早己因柴天多次抗命而心生芥蒂,此刻更是难以释怀。